工信部第399批换电卡车环比持平、同比降低近三成,重卡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行业“二元结构”呈现明显发展趋势

哎,换电卡车的事情我其实一直挺感兴趣的。特别是2025年那次工信部公布的第399批公告,突然让我觉得这行业的开关似乎又在悄悄调档。刚翻了一下笔记,那会儿我对换电重卡的布局还挺好奇,毕竟这不是天天看的东西。

你看,公告里一共才25款换电,22款是卡车,环比持平,但同比居然下降了三成多(这估算,数据来源有限)。一瞬间我心里诧异——难道换电卡车的热度真开始降温?其实细想,也能理解。毕竟2024年过去,行业里的换电热逐步被快充压制,换电的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换电重卡的份额,从去年一开始的38.9%,滑到8月的30.2%。一看就明白,换电在这块的增长速度跑不过充电,重点还是要看成本收益。

工信部第399批换电卡车环比持平、同比降低近三成,重卡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行业“二元结构”呈现明显发展趋势-有驾

我记得有个销售同事说,客户其实最关心:你这车用了几年,维护、充电、换电哪个更便宜?——平均每百公里成本吧,估算应在1.5元到2元之间,具体还得看卡车载重和续航。(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换电卡车依靠换电站,能省不少时间,尤其是在长途运输上,关键是快,不用等充电。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换电车现在多集中在重卡。你觉得是不是因为它们的用车场景更适合换电?像自卸车、牵引车,长途上频繁需要补能,换电优势显著。轻卡短途用的少许多,自然换电份额更低。公告里显示,换电牵引车就占了40%以上,居然这么高。牵引车的日常运作路线很标准,配套换电站比充电要简单得多。

说到重卡,特别是换电重卡,增长趋势明显。它们的占比,从环比角度,涨了9.1%,这其实挺反直觉的。在行业里,换电重卡的豪强地位逐步稳固,也说明大车企对这种模式的偏向。上汽大通那边,申报了4款换电卡车,居首。可见,哪家挺拼命布点,哪家就更占优势。反倒是一些传统重卡厂,比如北奔、欧曼,也跟着跑了个换电的小花样,这说明,换电的龙头们其实也沒那么傻。

工信部第399批换电卡车环比持平、同比降低近三成,重卡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行业“二元结构”呈现明显发展趋势-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小细节:换电自动充电站的建设,成本其实挺高的——起码得上千万元一站。这个投入,放在公共基础设施里,算大手笔了。车企或地方政府,怎么平衡?我估算,一个换电站能支持的车辆大概在50到80台之间(这估算,数据少)。如果换电卡车每天跑300公里,平均每小时能换电3次左右(站点预约紧张),其实就是在跑高速自动售货机,太耗投入了。

有个疑问:换电站的布局究竟谁在主导?是车企自己建,还是靠铁公基合作?再说,换电的标准是不是会越来越多样化?有人说未来可能会出现快换片——像超市购物一样摆一堆换电货架,这我没细想过,但感觉比现在的模样更弹性,风险也更低。

行业里的二元结构真是挺明显——一块是换电重卡,另一块还是充电重卡。像我平时跑的线路,典型的就是长途多跑点,换电自然占优。但短途的货车、城配,还是充电更方便。你不觉得吗,只依靠换电,可能会把一部分短路的需求忽略了?

工信部第399批换电卡车环比持平、同比降低近三成,重卡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行业“二元结构”呈现明显发展趋势-有驾

我突然意识到,换电卡车的优势除了节省时间,更像是张弛有度的一个解决方案——拼速度,赶路,少等待。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出现换电+快充融合的,从成本到体验都能兼得?这想想,还挺有趣。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猜,这市场会不会最后变成换电车的天下加上充电车的慢热?又或者,换电站会变成城市的基础便利设施?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它还算刚性需求吗?还是只是一种提速工具?未来怎么演变,真是个大问号。

工信部第399批换电卡车环比持平、同比降低近三成,重卡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行业“二元结构”呈现明显发展趋势-有驾

临场小计算:我算过,如果一辆换电重卡每次换电耗时10分钟左右,假设每天跑2次,月花费时间在200分钟,充电可能得多几倍(充电站排队、充满电还得半小时起),那换电时间优势就不是一点半点。

总的说,行业二元结构在未来不一定是绝对的,可能还会揉在一起,不过短线来看,换电重卡的势头确实明显。那,未来换电站布局,会不会变成点对点式的?又或者会发明出什么创新换电模式?这些都让人期待。

对了,你会不会觉得,这整个行业像是在玩拼图——拼出一套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成本低的方案?下一步,谁能把这个拼图拼得更完美?

工信部第399批换电卡车环比持平、同比降低近三成,重卡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行业“二元结构”呈现明显发展趋势-有驾

(这段先到这里,留点悬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