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氛围灯熄灭,空气中只剩下车机屏幕的幽蓝。在一家理想门店的角落,穿梭的销售员脚步轻盈——他们正低声劝导意向客户“i6确实马上上市了,i7?网上才有,咱们这儿真没消息。”有意思,明明是纯电新时代的排头兵,怎么连自家“编号”都要跟网络谣言兜圈子。如果你是等i7的车主,现在,是该换特斯拉、小米,还是再等等?
理想CEO李想的“没有理想i7,请不要再等”的回应,干脆利落,那些还在掰着尺子算i6和i8之间差距的网友,一下被拽回了现实。放弃i7、精简i系列产品线,多少有点反常——要知道,这年头谁家还不往自己篮球队里灌点新鲜血液?特斯拉连Model 2的风声都在吹,小米每一款都在说“你值得拥有”。
站在旁观者、拿证据说话的角度,理想否定i7,逻辑上并不复杂。首先,从尺寸划分上看,i6和i8的间距,比隔壁L6和L7的区别要大得多。L7之所以成立,是它凭高配和黄金尺寸,正好填补了L6太实用、L8又太贵之间的鸿沟。你要在i6和i8之间横插一刀,出来的i7如果太像i8,消费者会疑问:这玩意儿跟i8有啥区别?如果太像i6,又沦为自己打自己。资源分散、精力稀释、渠道内耗,有些时候,“少生孩子好打架”不是段子,而是写在年度会议PPT里真金白银的自救手册。
产品策略的分水岭,其实早在L系列VS i系列的差异化上就现出了端倪。L系广撒网,遍地是兵,三尺娃都能选出适合家里场景;i系反其道而行,主打极简至极。没错,理想不是干不出来,是明白现在不能再撒胡椒面,尤其在纯电赛道打基础的时候,比起堆大锅饭,不如聚火力塑爆品。
这中间有些黑色幽默:理想MEGA曾以“高端纯电MPV”姿态登场,结果充电桩不够,L9痕迹浓重,用户一边吐槽一边看着交付量慢慢滑坡。再到i8,前脚刚上市,后脚就因为跟8吨卡车“撞脸”上了头条。好消息是,首月交付两千多辆,对得起市场冷启动的门槛,但一想到李想自己立过的“月销两万”军令状,和小米YU7一个月飙到一万六千多辆的现实,这点销量,终归生态链的小风浪。
真正的危险,是资源的分散。L系列基本盘撑着终端,销售团队还能躺着数单。而到了i系列,全新领域、全新团队、全款砸下去,没有资源聚焦就容易顾此失彼。如果非要兼容并包,i7、i8、i6一起宣布上市,那才叫“自杀式扩张”——在这个兜里掏出盈利现金流,转身丢进新战场,延续的,只剩一地鸡毛。
行业规律比人情更无情。理想的L系如今已不可逆地“老了”。今年8月,理想汽车总交付2.8万多辆,同比下降接近41%。新势力不再是“新”势力,金融贴息、价格战砍刀砍到骨头,营收甚至出现了4.5%的下滑。说句刻毒的话:年初还能靠增程发家,一转眼故事不灵了,市场也懒得给机会,问界、阿维塔一桶一桶把高端“肉”端走。
想要站稳脚跟,只能靠纯电重新续命。行业大盘很清楚:增程车销量同比跌了将近10%,新势力们三分之二销量都已经搬到纯电门口。理想这步转型,说它是跟风,不如说是跟着大环境找活路。有退路么?没有,增程市场跑出来的路已经塌了。
不过,“理想i6必须成为爆款”,这是一句毫无侥幸成分的自白。看清楚大环境,i6的对手不是三流的小厂,而是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这种不讲道理、坐拥国民迷因光环和技术底蕴的新王。也难怪新发布会上的管理层说了要提前“舆情防御”、SKU再简化,核心就是不玩L系那套花里胡哨,做出极致产品体验,然后埋头和友商死磕“性价比”。
这非常像法医探查现场,不去每个案发点捣鼓一遍,永远搞不清楚哪里藏着真凶。i6一出,左边特斯拉右边小米,用户会因为它配置高、价格香、体验好就出手吗?现在的蔚来、小鹏已经给市场打了样子,不够极致、生态链没打通的产品,随时都能被新爆品“秒杀”。
尴尬的是,理想又不是没钱。现金储备1069亿元,足够他们再失败好几轮。这给了理想赛马式试错的底气,也让他们对产品线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不玩大跃进,只等i6独挑大梁,出海转型再消化国内压力。
当然,这一路充满悖论。顾全纯电转型,又想保住基本盘;不求SKU大杂烩,却得面对友商组合拳;i系C位出场,L系顺位下滑,理想到底该做“减法”守好核心,还是冒险“加法”博一把赛道增量?有人说,这像是给自己开的死亡倒计时——但行业人的日常,本身就逃不出概率和试错的驱动。
于是,门店的销售还是会带着调侃的语气安慰你:“i7真没了,不过要不看看i6?要不再观望下小米?”——在现实里,产品路线永远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在赌桌上,问题是你还能下多少注。
千亿现金流能否撑到产品爆点?“减法”比“加法”利索,终究还得市场最后说话。如果是你,会果断all in爆款,还是给新车型留一线生机?纯电战局已无退路,这盘棋,谁是胜者,还得再看几招。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