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智己L7SnakePerformance,以其独特的定位,以及强悍的性能参数,成为细分市场中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存在。
这款由上汽集团、阿里巴巴与浦东新区一同打造的高端电动车型,自2021年品牌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打破传统豪华格局的使命;它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以及设计,在市场上逐步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并且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不过三年过去,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款官方指导价47.88万元以及57.88万元的性能猛兽时,会发现其市场表现与赛道成绩之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
智己L7SnakePerformance在赛道上的表现堪称惊艳。
它以1分42秒的圈速成绩,轻轻松松且愉悦地称霸浙江国际赛车场;并且一举击败了奔驰AMGEQS以及保时捷TaycanTurboS等国际上厉害的车辆,从而成为浙赛速度最快的量产电动车。
这一成绩背后,是工程师团队对车辆,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以及调校。
动力方面,智己L7SnakePerformance搭载了双电机系统,峰值功率达到445kW,峰值扭矩为730N•m零到百公里加速仅需3.7秒。
除此之外,车辆的重心降低了45mm,轮距加大36mm,并搭配前255mm后305mm的超跑级混合胎宽设计,带来更小的侧倾和更高的极限。
悬架系统升级为Ohlins高性能赛用级悬挂,减震阻尼系数提升了20-50%在激烈驾驶中表现出色。
刹车系统,也进行了强化,采用了前6后4活塞制动卡钳,而且搭配了高性能刹车片,耐久性以及制动力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虽然智己L7SnakePerformance在技术层面上几乎做到了近乎极致,但是它的市场表现却并未达到预先所构想的那般情形。
截至2025年2月,整个L7车系,累计销量仅6823辆,而且高性能版本,更是沦为极少数硬核玩家的收藏品。2022年上市之时,纯电车型的消费认知,仍集中在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其实性能取向的电动车,尚未形成明确的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电动性能车”的认知更多停留在特斯拉ModelSPlaid这类进口车型之上,而国产品牌要建立性能溢价,可谓是困难重重,简直举步维艰。
智己身为新生品牌,而且其实它尽管背后靠着上汽以及阿里等巨头,但是在豪华车市场却还未构建起较为充足的感召力。
性能车文化,其实本质上乃是一种,建立于品牌信仰之上的消费行为。宝马M、奔驰AMG等这些传统性能部门,数十年间的技术沉淀以及赛事背书,构成了一道,难以轻易逾越的品牌护城河。
智己尝试借助威廉姆斯工程团队的背书以填补这一缺陷,不过当时的威廉姆斯F1车队在赛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反倒降低了这种技术联名所具备的说服力。
除此之外,智己的营销策略,相对而言比较保守,其技术亮点,在信息洪流之中,被渐渐淹没。
对比之下,小米SU7Ultra通过创始人,轻松愉快地亲自试驾,并且与保时捷等车型进行对标等一系列营销组合拳,成功地塑造了“年轻人的第一辆性能电动车”这样的认知。
SnakePerformance版本与普通版的差异程度,引发了一定的争论。起始售价为47.88万元,相较于普通版而言,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溢价情况。实际上它的升级点主要集中在,仅靠专业车手才能察觉到的底盘动态表现这方面;并且这些升级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明显。
对于日常驾驶场景,普通消费者,嗯其实很难切实地体会到这些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实际价值。而且在日常的行车过程中,他们往往难以察觉这些技术进步所蕴含的意义。
对比之下,而且与此同时期的竞品,它们更加注重于在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等这类显性的配置方面去做文章。这种错位的竞争情况,使得智己的性能故事,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智己L7SnakePerformance更像是一个先行者的注脚。
它验证了中国品牌打造高性能电动车的技术可行性,不过却因过早入场,而成为市场教育期的牺牲品。
其经验教训,值得行业深思:在电动车性能化的赛道之上,单纯的技术一味地堆砌,难以打动消费者。而且如何构建起完整的性能文化生态,把硬核参数转化为能够被感知的驾驶乐趣,这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随着电动性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智己带着更成熟的产品理念重新加入这场竞赛。
而对于智己L7SnakePerformance来说,或许它需要的只是一个更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站在2025年的视角,回望智己L7SnakePerformance的赛道辉煌,这依然值得铭记,而且其市场困境,也在提醒着所有车企:技术仅仅是基础,如何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