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讲真,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说中国不装了,摊牌了,要搞核能汽车。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买个车,上好牌,加满“电”,然后这辈子就再也不用管加油充电这档子破事了。理论续航30万公里,按每年开1万5千公里算,能开20年。20年后车都烂成渣了,那块电池,诶,还是精神抖擞,还能再战500年。
这不叫解决续航焦虑,这叫直接把“续航”和“焦虑”这两个词从新华字典里物理删除。
过去我们怎么聊车的?800V平台,100度大电池,5分钟快充,续航一千公里,大家觉得,哇,666,科技改变生活。
现在这帮人直接把一个微型核反应堆,一个行走的“压缩太阳”,塞进了四个轮子里。你跟人家聊充电快不快,人家直接问你,什么是充电?三体人看了都得连夜把舰队开走,觉得地球这地方太颠了,惹不起。
如果说之前理想是把冰箱彩电塞进车里,小米是把手机生态搬进车里,那这帮搞核能的,就是直接把修仙的“金丹”塞了进去。
车企们还在为谁的固态电池先量产打得头破血流,结果那边直接有人开了天眼,说电池这个东西,我们不要了。
最好的竞争,不是把你的蛋糕抢走,而是直接告诉所有人,从今天起,大家都不吃蛋糕了,我们开始吸收宇宙射线。就问你怕不怕?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
不,掀桌子都格局小了。
这叫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连带着厨子和服务员一起送走,然后自己原地开天辟地,重炼地火水风,说以后吃饭的规矩我来定。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对续航这事儿是有执念的。每次上高速前,都得规划好路线,看看服务区有没有充电桩,桩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没有油车占位,心里跟盘算着双十一凑满减一样复杂。
现在你告诉我,以后开车出门,唯一需要规划的,可能是自己的遗产怎么分配,因为这辆车,它真的能传代。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
想象一下,五十年后,你孙子开着你这辆“传家宝”核能汽车,车壳子都换了八回了,内饰都盘出包浆了,但这车的核心动力单元,还是当年你买的那个。你孙子跟朋友吹牛逼,说:“看见没,这车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当年落地三十万,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这车就不再是交通工具了,它变成了一个“行走的神龛”,一个家族的编年史。
当然,一说到“核”,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安全吗?会不会走在路上,duang一下,方圆十里寸草不生,直接上演辐射4真人版?
讲真,工程师们比我们想得多。他们搞了什么多重物理隔离,碳化硅新材料,恨不得给这玩意儿套上一层金钟罩铁布衫。理论上,就算天塌下来,这东西本身也是安全的。
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
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题是什么?不是高速巡航,不是自动泊车,是山东菏泽早高峰十字路口,一百辆老头乐如何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场景下进行极限穿插。
同理,核能汽车的安全考题,不在于实验室里的碰撞测试,而在于当一个喝了两斤的醉汉,开着这辆车以150公里的时速,一头撞上满载烟花爆竹的货车时,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种混沌,一种无法预测的现实。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我把这个技术想得太严肃了,这可能有点蠢。因为它的核心价值,可能根本不在于实用。
就像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标。就像特斯拉,很多人买它就是为了那个“T”字。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信仰。
而“核动力”,就是那个最大的玄学。
它提供了一种终极的、无可辩驳的、碾压式的技术自信。开着它,你甚至都不需要跟别人聊性能,你只需要摇下车窗,淡淡地说一句:“我这车,核动的。”
就这五个字,比任何百公里加速都有力量。它直接把你从“交通工具使用者”的范畴,提升到了“未来能源执剑人”的高度。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所以,这事儿的本质,不是技术问题,是心态问题。是我们的车企,或者说我们的工程师,心态上“开窍了”、“悟了”。他们发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最牛逼的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技术,而是创造话题的技术。
能过,就是能过。
能跑,就是能跑。
能用,就是能用。
一旦这个东西真的从科幻变成现实,整个汽车行业的玩法都会被重塑。到时候,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都显得有点不务正业。大家比的,是谁家的“那个小盒子”能量更足,传代时间更久。
最终的结论可能非常耍流氓:这东西可能永远不会大规模民用,但它必须存在。
因为它就像一个终极威慑,悬在所有车企的头顶上,时刻提醒着它们:
别卷了,再卷,我就要开始修仙了。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