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把杭州大会展中心罩成墨色,一辆带着赛道气场的Z车慢慢驶上舞台,台下的人屏住呼吸。
台上走出一位刚上任没多久的外籍高管,他一句话把空气点燃:四十年,在中国。
屏幕一闪,两款新车出现,故事从这里翻片开来——这是一次回望,也是一次押注未来的宣言。
参与者记住了时间:2025年10月16日,地点是五号馆。
主角除了那位名叫伊凡·埃斯皮诺萨的首席执行官,还有面向中国市场的两把新刀:N6,一款基于“天演”架构的插电混动中级轿车;以及改装了华为鸿蒙座舱的天籁,这回是全球首台搭载该系统的燃油车。
台上有人笑着说,这既像老朋友换了新发型,也像老牌选手学会了新舞步。
回望过去,记者提醒观众几张老照片:1969年第一次亮相的GT-R,把“速度”刻进品牌基因;1947年的TAMA电动车,是早期电驱探索的样板;2009年上市的聆风,更把零排放念头带进了大众视野。
四十年在华耕耘,累计服务用户达一千九百万,这组数字像一张成绩单,又像一份起点。
管理层的声音不弱。
东风公司总裁马智欣把中国市场比作“新发动机”,表示总部对中国团队的信任前所未有。
N7的市场表现成了佐证:从立项到上市仅十八个月,上市五十天内订单破二万,连续数月位列合资新能源车销量前列,八月单月销量与交付双双破万。
有人把这叫“速度的代名词”;也有人提出疑问:在电动化浪潮中,混动是否还能抓住主流家庭的心?
N6搭载21.1千瓦时电池,车身尺寸4831×1885×1494毫米,轴距2815毫米,像是在用实打实的数据告诉市场:续航焦虑可以被设计缓解。
设计师出场环节更具人情味。
王一杭、雷博杨、冯海涛和吴畏坐在台上,像四个讲故事的人。
他们谈起为了一个细节调试上千次、为一段乘坐体验与上万家庭对话的夜班。
N7的调研覆盖三万组家庭场景,AI座椅、香氛系统、防晕车设计,都经过了反复与用户沟通的锤炼。
那种从街头巷尾“偷听”到的生活细节,最后被揉进车内的按钮与角落里,显得既现实又温暖。
不同声音被放在同一幕。
专家提醒,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要避免两头脱节;市场观察者提出,给合资车系装上本土系统是生意与情感的双重博弈。
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评论热辣:有人夸赞配置实在,有人担心价格战会侵蚀利润,有人好奇鸿蒙座舱的实际体验究竟如何。
会场外,一位老车主摇头道:“跟四十年前比,感觉这车会‘懂人’了。”台上有人笑答:“懂人不等于好卖,市场会投票。”
这场庆典更像一次策略宣读:总部把话语权下放,中国团队在产品定义、节奏与供应链上获得更大权限,Glocal模式把全球视野和本土执行捆绑在一起。
目标明确:在中国打造竞争力,再把这份能力输出到世界。
问题来了——当速度成为常态,品牌该如何在激情与耐心之间拿捏?
当用户参与变成标准流程,创新还能保持锋利吗?
结尾回到最初那辆Z车的引擎声。
庆典中既有掌声也有计较,既有怀旧也有试探。
四十年不是终点,是个新起点。
读者如果在场,你会选哪款车上路?
会把信任交给一个老牌选手的改造,还是等待下一波更激进的产品?
把看法留下来了,别让讨论只停在点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