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小厂逆袭,从农机到卡车霸主,东南亚市场称

最近,一家名叫东风柳汽的卡车企业突然在网上火了,原因挺有意思,是因为公开站出来支持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理想汽车。

这一下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一个造大卡车的,怎么会去掺和新能源家用车的圈子?

这家东风柳汽到底是什么来头?

柳州小厂逆袭,从农机到卡车霸主,东南亚市场称-有驾

很多人可能对它感到陌生,但如果把它的历史翻开来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汽车厂,它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

一家最初连像样的机器都没有、从广西大山里起步的农机厂,是如何一步步把卡车卖到东南亚,做到市场占有率第一,甚至有底气跑到欧洲去和那些世界级巨头掰手腕的?

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

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

1954年,东风柳汽的前身,还只是一个坐落在广西柳州的农机厂,主要生产一些农业机械。

在那个年代,广西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想要制造一辆完整的汽车,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但是,时代需要,人民也需要。

到了1969年,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落在了这个厂的肩上:为广西造出第一辆汽车。

当时的厂长叫束宽昌,他面对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没有现代化的生产线,没有大型的冲压设备,怎么办?

他带着工人们,用最原始、最“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造车身需要大块的钢板,但他们只有一台小小的300吨压力机,根本压不了那么大的部件。

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土办法,把大钢板分割成小块,一块一块地压制成型,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拼接起来,用手工敲打、焊接,硬是把车身给“凑”了出来。

柳州小厂逆袭,从农机到卡车霸主,东南亚市场称-有驾

在组装过程中,很多沉重的零件没有起重机来吊装,几十个工人就围在一起,喊着整齐的号子,凭着一股子力气,用手抬、用肩扛,硬是把这些部件安装到位。

那幅场景,充满了汗水与力量,展现的是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1969年4月2日,一辆名为“飞跃”牌的卡车,终于在全厂工人的欢呼声中缓缓驶出车间。

这不仅是这家工厂的骄傲,更是整个广西的骄傲。

当年的国庆节,这辆“飞跃”卡车作为广西工业的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在首府南宁举行的游行活动,接受了全区人民的检阅。

这辆车的诞生,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从“0”到“1”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所有柳汽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

这种硬着头皮也要往前冲的劲头,从此就成了这家企业文化基因里最核心的部分。

有了制造整车的基础,工厂在1979年正式转型为汽车制造厂。

到了八十年代,柳汽迎来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机遇,正式加入了当时国内汽车行业的巨头——东风汽车集团。

这次“联姻”让柳汽鸟枪换炮,获得了来自东风集团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全方位支持,发展速度一下子提了起来。

1991年,柳汽推出了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中国第一代平头卡车“乘龙”。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卡车普遍还是“长头”设计,驾驶室前面有个长长的发动机舱,视野受限。

而“乘龙”卡车的平头设计,让驾驶室视野开阔,内部空间也更大,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司机师傅们的追捧,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爆款。

也就在那一年,柳汽的年产量首次突破了一万辆大关。

柳州小厂逆袭,从农机到卡车霸主,东南亚市场称-有驾

到1994年,年销量更是达到了三万辆,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企业前十名。

要知道,当时的卡车市场基本被一汽、二汽(东风)两大央企牢牢把控,柳汽作为一个地方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当时被看作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行业奇迹。

当然,企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的卡车市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需求锐减。

时任总经理的程道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大家普遍收缩战线、准备“过冬”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大胆决策:在稳住卡车主业的同时,调集精兵强将,跨界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乘用车MPV市场。

当时厂里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总共也就五十多个人,程道然硬是把这支宝贵的队伍分成两组,一组继续攻关卡车新技术,另一组则从零开始,同步开发MPV车型。

这在当时看来是一场巨大的赌博,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事实证明,程道然的眼光是毒辣的。

他们推出的“风行菱智”MPV,凭借着空间大、皮实耐用和超高的性价比,精准地切入了当时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主和多人口家庭的市场,一上市就大获成功,为柳汽在最困难的时期提供了宝贵的利润和现金流。

还没等大家松口气,程道然又做出了另一个“狠心”的决定。

到了2010年之后,他敏锐地发现,虽然工程车市场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竞争已经白热化,各家厂商都在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被挤压得非常薄。

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地砍掉了一半的工程车产品线,将企业的核心资源全部集中到技术门槛更高、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公路物流卡车上。

柳州小厂逆袭,从农机到卡车霸主,东南亚市场称-有驾

他还超前地看到了物流行业信息化的趋势,开始为卡车配备车联网系统。

这意味着,物流公司的老板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实时监控自己车队里每一辆卡车的位置、行驶路线、油耗等关键数据,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这一系列操作,让柳汽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到了2015年,当国内整个重卡行业陷入普遍亏损的困境时,专注主业、提前布局的柳汽,却依靠着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了盈利,再次上演了逆势增长的好戏。

如今,柳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任总经理林长波在2024年上任后,不仅亲自下场玩起了短视频,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向大众讲述企业的故事,更是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要在海外再造一个柳汽。

这并非空喊口号。

现在,如果你去越南的首都河内,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里路上跑的物流卡车,十辆里有八辆都是柳汽的“乘龙”品牌。

仅今年上半年,柳汽对越南的出口量就达到了四千六百辆,同比增长超过了五成。

他们还在东南亚建立了四个组装厂,并计划未来再开设十几个,真正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和销售。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2024年的巴黎国际车展上,柳汽带着专门为欧洲市场设计的两款新车,自信地登上了世界舞台,与奔驰、沃尔沃等国际一流品牌同场竞技。

目前,其乘用车在欧洲也已售出六千多台,在葡萄牙、波兰等国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从七十多年前用双手和锤子敲出第一辆“飞跃”牌卡车,到今天的新能源重卡充电二十分钟就能续航三百公里;从一个偏居西南一隅的山沟农机厂,到如今产品远销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风柳汽这七十多年的历程,就是一部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不断挑战更高目标的奋斗史。

正如厂里的老工人所说,领导换了一代又一代,但那种遇到困难就迎难而上、硬着头皮也要往前冲的精神,始终没有变。

这或许就是这家企业能够穿越周期、不断壮大,最终从大山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