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校园内共享电动车针对游客收取36元/小时的高额费用引发广泛讨论。多位游客反映,在骑行短短一小时后被收取33-36元费用,而校内师生同等服务价格不足游客十分之一,悬殊差价让不少来访者直呼"难以接受"。
价格悬殊引质疑
据公开信息显示,武大校园共享电动车对师生实行阶梯计价:前20分钟仅0.45元,超出后按1元/10分钟计算,年卡低至71.9元不限次骑行。而暑期临时对外开放期间,游客却面临完全不同标准——有游客骑行2小时被扣72元,相当于每分钟0.6元;更有游客短途骑行20米即被收取20元。一名外地游客景先生表示,其四次骑行中最贵一单达53元,"同样的车、同样的路,差价超过十倍,实在难以理解"。
校方与运营商回应
面对争议,武汉大学保卫部回应称,校园电动车本为师生专用,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知音出行"和"小象芒果"两家运营商。因暑期高温且学生离校,经校长办公会批准临时向游客开放,但未明确价格调整机制。运营商解释称,游客价包含"资源占用费",且暑期结束后将恢复仅限师生使用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游客骑行无需像师生一样完成安全培训和实名认证,运营商承认此举存在管理漏洞。目前已有游客通过投诉获部分退款,但价格合理性仍存疑。
律师:或涉垄断与价格歧视
法律界人士指出,武大校内仅允许两家运营商经营,可能形成事实垄断。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分析,根据《反垄断法》和《价格法》,对相同服务实施差异性定价涉嫌价格歧视,"尤其是公共服务属性的校园场景,需保障公平性"。
争议背后的管理难题
事件折射出高校开放与管理的矛盾:一方面,名校校园已成热门"打卡地",游客对代步工具有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资源优先服务师生的定位不可动摇。如何平衡两者利益,需校方细化规则——例如明确游客价公示、设置短时体验套餐,或引入第三方监管。
目前,武汉大学表示正与相关部门研讨解决方案。这场关于"36元天价车"的讨论,或许将成为高校优化公共服务的新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