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就像抢黄金,大家都怕晚一步亏了补贴?
十月车市销量一出,各路数据猛如虎——可你是不是也有点疑惑,这些汽车集团叱咤风云,到底是在内卷还是在“出海捞金”?
说到底,咱们老百姓关心的,不就是:将来买国产车是更便宜了还是更贵了?
国产车出海走得顺不顺,咱家门口会不会卖得更便宜一点?
别急,咱掰开揉碎说说这档子事。
上汽一个月卖了45万多辆车,比亚迪44万多,吉利再来30.7万,数字听着挺吓人,堪比双十一战报。
但你再仔细看看,上汽这冠军是靠着传统车型和出口两条腿走路,比亚迪国内销量下滑,海外却猛增170%,吉利新能源卖得风生水起,奇瑞、长城也在海外找机会;但上汽和比亚迪海外日子没那么好过——欧盟关税一加,出口立马受影响,增长神话也面临拐点。
是不是觉得,国产车企就像打怪升级,刚过一个坑,又掉进另一个?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内车企都在拼命往外跑?
难道国内市场真的已经饱和到一台都卖不动了?
你说是不是有点像咱小时候打游戏,家里一台破电脑,兄弟姐妹抢着玩,后来实在卷不动了,干脆去网吧开黑——外头的机会大,但门槛也高,老板还时不时宰你一刀。
欧盟这次直接加了35%的关税,国产电动车在欧洲“秒变奢侈品”,上汽MG不得不咬牙忍痛降价,比亚迪也只能多卖几辆车撑撑场面。
可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卖得多不代表赚得多——你在海外拼命“卖白菜”,关税一涨,利润就被割走一半,搞不好还得倒贴。
再看比亚迪,国内市场太“卷”,别人家孩子都拼命降价、加配置,比亚迪也只能拼命往国外跑。
这招行不行?
看数据,海外一个月能卖8万多辆,增长170%,听着牛,但你要是多想两步,会不会觉得这其实是无奈之举?
国内没得赚,逼着你去国外“搬砖”——而且这种搬砖模式,还得看别人脸色,关税一来就得缩着头。
吉利的玩法跟别人不一样,这两年不靠低价拼杀,反倒靠技术和品牌发力。
银河品牌今年十个月卖了100万辆,增幅将近两倍。
这说明啥?
说明中国消费者现在也不是只认便宜货了,技术和品牌也变得重要了。
奇瑞在海外也能卖一半,风云T11、A9L这些新车表现可以,和华为合作的智界也有小突破——但别高兴太早,毕竟海外市场也不是咱家后院,随便种点就能收获一箩筐。
长城更狠,14万多辆,一个月海外能占四成,主战场不在欧美,转头去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拉美、中东,简直就是“全世界到处跑”,哪儿能卖车就去哪儿,哪怕那条路坑坑洼洼,也得硬着头皮走。
但美国市场“铁门深锁”,国产车想进去只能做做梦,只能靠东南亚和拉美的“小门”硬挤。
一汽、长安、广汽这些集团,合资车、自主车比例一看就知道谁“吃老本”谁“拼命往前赶”。
一汽合资车占七成,转型慢得像老牛车,长安自主品牌八成五,可总销量还是比不过吉利。
广汽看着销量涨了22%,但第三季度亏了43亿,钱花得跟流水似的,补贴一停,下个月销量很可能就跳水,你说这题咋解?
北汽极狐今年卖了2.3万辆,翻倍增长,可规模还小,跟华为合作的小众品牌也开始起步,但这路能不能走下去,谁也说不准。
说到底,十月销量暴涨,是因为“以旧换新”补贴马上到期,大家赶着薅最后一把羊毛——别以为车企有啥神操作,政策一收,销量立马打回原形,该冷清还是冷清。
欧盟加税的影响才刚开始显现,国产车企海外增长也开始掉链子,美国市场基本进不去,只能在东南亚、拉美、中东这些“小众市场”玩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问:国产车出海到底能不能走得好?
国内市场是不是已经到头了?
补贴一停,车企会不会集体“刹车”?
其实这事跟打麻将一样,能不能赢,不只看手里的牌,还要看对面是不是突然“换桌”。
现在的中国车企,手里的牌还不错,技术、价格、品牌都有,但国外桌上的“规矩”不断变,时不时加个关税、搞个地缘摩擦,谁也说不准下把牌能不能接得住。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现在还只靠出口,没在海外建厂,这种“搬砖”模式看着挺稳,但长远看呢?
出口受政策限制太大,万一哪天关税一刀下去,或者当地市场政策变了,你出口的路就得堵死。
你说比亚迪不在海外造厂,是不是怕投资太大,还是怕“水土不服”?
但长期只靠出口,总有一天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毕竟你永远不是真正的“本地企业”,随时可能被“请出门”。
就像咱买泡面,国内出厂价3块钱,运到欧洲卖20块,听着爽,但关税一来,泡面变成奢侈品,谁还买你?
还别说,现在纯电和增程式电动车又开始“对打”了。
一边说增程式更贴合实际需求,另一边说纯电才代表未来。
比亚迪靠刀片电池技术还能稳一阵,吉利银河同时玩插电和纯电,成功避开了价格战,奇瑞、长城也在各自领域试水。
但市场上分歧越来越大,十一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很可能会变,未来到底谁是“赢家”?
谁也不敢下赌注。
这年头,车企已经不仅仅是“卖车”那么简单,搞不好就成了“外交官”,天天跟政策、关税、地缘、市场博弈。
大家都说“出海是必然”,但这条路真不是谁都能走的。
一不留神就是政策一刀,利润全砍,厂子一搬,成本翻倍。
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大家都在拼技术、拼品牌,根本没有“降价就能赢”的好事了,连补贴都快成“最后的晚餐”。
所以我这人想得糙,问题最后还是回到最初——国产车到底是为谁而造?
为中国市场还是为海外市场?
是只靠出口“搬砖”,还是能在国外扎根成长?
补贴、关税、地缘、品牌、技术,这些难题怎么解?
车企“出海”到底是被逼的,还是主动的,谁能真正站稳脚跟?
你觉得呢?
下个月补贴一停,车市会不会跳水?
国产车企到底该拼技术还是拼出口?
如果你是车企老板,你会怎么选?
评论区见,咱一起接着聊——说不定你一句话就能点醒我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