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快乐,一种是自己捡了便宜,另一种是看别人没捡到便宜。而特斯拉扔出16.8万的Model 2,完美地同时满足了这两种快乐。
前一秒,市场还在为国产新势力们20万级别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摇旗呐喊,后一秒,马斯克就用一个简单粗暴的价格,把所有人的派对变成了自己的主场。这不是发布会,这是宣战。
这套打法,熟悉得就像小区楼下总能准时出现的广场舞。先是长达数年的“狼来了”预告,吊足市场胃口,让潜在用户都变成“等等党”。然后,在一个所有人都以为还要再等半年的时间点,直接把量产车扔到你脸上,并且附赠一个让对手彻夜难眠的价格。
商战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当所有国产厂商都在卷配置、卷内饰、卷服务的时候,特斯拉直接掀了桌子,告诉你:“我不玩了,我只卷成本”。
这才是Model 2背后真正的恐怖之处,也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真相。
你以为特斯拉的牛逼在于那个15.4寸的大屏幕?在于那个能跑进4秒的零百加速?还是在于那个所谓的“极简主义”设计?
别天真了。那些都只是面子。真正的里子,是那个听起来一点都不性感的词——“一体化压铸”。这玩意儿,才是马斯克用来屠杀市场的血滴子。通过把几百个零件冲压成一个,制造成本直接砍掉37%。
这玩意儿叫降维打击。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用造飞机的成本优势去卖拖拉机。对手怎么办?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用户叛变,然后安慰自己说我们的内饰有真皮,我们的座椅有按摩。
问题是,当价格差距大到能让你加装两套顶级的按摩椅时,那点“微创新”就显得特别苍白。用户是用脚投票的,更是用钱包投票的。
特斯拉的极简内饰,本质和P过的财报一样,都是把成本项做成了逼格项。取消仪表盘,美其名曰“专注未来”;减少实体按键,号称“交互革命”。实际上呢?每一个被砍掉的物理部件,都是省下来的真金白银。这种把省钱包装成主义和哲学的能力,才是马斯克最值得国内老板们学习的地方。
所以,当等等党们为16.8万就能上车“特标”而狂欢时,他们到底在庆祝什么?
庆祝的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工业效率的胜利。庆祝的也不是梦想的实现,而是资本的无情。
等等党的胜利,就像吃河豚,晚吃的人看着前一批食客没被毒死,才敢放心下筷子,顺便嘲笑他们花钱当了小白鼠。那些在20多万买了Model 3/Y的车主,此刻的心情估计比看到前任秀恩爱还要复杂。他们用真金白银支持了特斯拉的成长,最后却成了“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这句互联网名言里,那个被享受的“前浪”。
而竞争对手们,则一夜之间从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大众ID.3连夜降价,比亚迪海豚加大优惠,某新势力高管的朋友圈从“遥遥领先”变成了“战略性调整”。这种被迫应战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溃败。他们的所谓护城河,在绝对的成本优势面前,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
接下来,市场上会出现一堆模仿特斯拉的产品,也会出现一堆怒骂特斯拉“不讲武德”的声音。但这些都是噪音。真正致命的是,特斯拉用Model 2完成了品牌心智的终极收割。从此,在15-20万这个级别的电车市场,所有产品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凭什么比特斯拉贵?”
你以为马斯克真的在乎你开不开特斯拉吗?他在乎你的数据吗?他在乎的是规模。规模,懂吗?没有规模,他的机器人就是个笑话;没有规模,他的能源生意就是个PPT;没有规模,他吹的牛就得自己花钱去圆。这才是所有商业故事的本质,别天天盯着那块屏幕感动自己。
Model 2的出现,就是他实现规模化的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通过这种“快种快收”的模式,迅速占领大众市场,把其他对手的生存空间挤压到极致。至于那些指望通过堆料和差异化服务来反击的品牌,很可能最终会发现,自己只是在用一种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的挣扎,在特斯拉的钢铁洪流面前,颇有一种“瞎积薄发”的悲壮感。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等等党又赢了”的简单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工业巨兽如何用最朴素的逻辑——成本,来重塑市场格局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消费者在“品牌价值”和“极致性价比”之间,用脚投票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商业世界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以及永恒的价格战的故事。
至于那个更遥远的Robotaxi梦想,不过是这场残酷战争胜利后的甜点。先把饭碗抢到手,再谈诗和远方。
当你开着16.8万的Model 2,享受着路人的注目礼时,别忘了,你不是在拥抱未来,你只是成为了这个庞大商业机器里,一个快乐的、被精准计算过的螺丝钉。
当然,当螺丝钉的快乐,也是快乐。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