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纯电车质量榜出炉:30款合格车型,谁家能放心开?
早上刚进小区门口,老李又拉着我唠叨,说他那台“新势力”电车前几天又去4S店了。这事儿搁微信群里也不是头一回听说。最近J.D.Power的那份2025年中国新能源质量榜单在圈子里传得挺热闹——7个细分市场,只挑出来30款纯电车型算是过线的。搞得不少人都开始琢磨:自家这车,到底安不安全、靠不靠谱。
微型轿车这块儿,本土品牌是真的有点东西。五菱宏光MINI EV和奔腾小马拿了冠亚军,群友阿豪说他那辆熊猫mini天天跑菜市场,两年下来没啥大毛病,就是夏天空调开久了风有点弱,这种级别的小问题,在这个价位也真挑不出啥来。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这些紧跟其后,其实就连维修师傅老王都夸一句:“现在国产微型小电驴子,比以前油改电强多咯。”不过有人反映,有些低配版倒车影像清晰度一般,看习惯燃油大屏的还真有点难适应。
再往上看紧凑型,那只欧拉好猫站C位,小鹏M03和秦PLUS EV也混得不错。但AION S、大众ID.3这些常见面孔竟然没进及格线,让不少打算换新的人心里犯嘀咕。我邻居去年买的ID.3,上个月主驾门把手掉漆,他气呼呼地说,“花这么多钱买个合资,还以为省心呢!”其实吧,这类问题放在整体用车体验里,也就是添堵,不影响核心部件,但要是碰到高温下空调制冷不给力,就真让人糟心。
中型轿车领域,今年最火爆的是蔚来ET5把特斯拉Model 3给压下去了。有朋友试驾过ET5,说动力响应快,高速稳当,就是方向盘皮料夏天容易发黏(可能跟保养不到位有关)。红旗E-QM5和比亚迪海豹06 GT也排前头,我同事提了一台海豹06 GT,说内饰做工赶超部分BBA,不过副驾驶储物盒偶尔异响,这种细节还得厂家慢慢抠。
至于中大型轿车,小米SU7成了唯一达标的大哥,有人问我:“你觉得SU7怎么样?”我直言,它那个智能辅助系统城里面确实方便,但高速自动变道偶尔会‘愣神’,听销售讲今年的软件升级会优化这一块。另外极氪001、智己L6表现亮眼,可惜极氪7X群友反馈冬季续航衰减明显,要是真遇上下雪结冰,最好提前规划充电点,否则心理压力山大。
SUV阵营变化更猛。主流SUV方面,五菱缤果Plus据说底盘防腐涂层厚度翻倍,老赵修理厂干活时拆过一台,“螺丝口锈斑少多啦”,但座椅包裹性差点意思;比亚迪元Plus搭载e平台3.0冷媒直冷技术,据称故障率降不少,我妹夫年前入手一辆,现在唯一抱怨就是APP远程启动反应慢,经常卡壳。他们单位同事深蓝S05和银河E5最近冒头很快,不过售后网点数量还是短板,下沉县城基本靠第三方修理铺撑场面。
中大型SUV玩的是技术硬实力,比亚迪海狮07 EV用CTB结构,把装配失误降到最低;智界R7鸿蒙座舱重启率行业均值三分之一左右,但师傅吐槽某批次音响喇叭接触不良,一碰坑洼路段就滋滋作响。这两年大家都爱谈“一体化”,可实际维修起来并非想象那么省心,比如零跑C16拆装费工夫,有一次朋友换后保险杠等了一周才约上原厂件。“特斯拉Model Y落榜”消息传出来以后,不少二手商直接下调收购价,可见行情受影响蛮大。
豪华SUV板块倒挺戏剧性的——宝马iX3碾压蔚来EC6摘桂冠。本地宝马技师张叔笑话:“德系还是德系,该扎实地方一点没含糊。”不过ES6、极氪009代表国产高端守住阵地,只是整个豪华纯电领域能及格的不超过四款。一哥们儿吐槽自己ES6玻璃升降器噪音偏大,还好4S免费给润滑解决了。有意思的是,有些进口品牌明明配置丰富,却因为品控细节栽跟头,比如主动刹停灵敏度太高导致市区频繁误报,让老司机忍不了直接关掉功能……这也是现阶段智能化与舒适性之间的小矛盾吧。
值得注意的一幕,是安全标准被重新定义。今年乐道L60虽然未进质量榜,却凭钢铝混合双舱结构拿下中保研全优认证。据测评员私聊透露,用2000MPa潜艇级钢材打造侧梁,对付追尾事故效果明显提升。不过价格略贵,加装选配件时要留意原厂渠道,否则返修周期长。有趣的是阿维塔06用宁德时代“五层复合装甲”加持的新国标电池,通过750焦耳撞击(据说实验室现场火花四溅),业内普遍认可它家的底部防护方案。“热失控两小时无明火”的要求出台之后,好多人更愿意掏钱买带新国标认证的车型,即便贵几千,也图个安心嘛!
对普通消费者新旧品牌、新技术满天飞,到底怎么选?身边老司机总结出几个规矩:第一,看数据不能迷信排行榜单,比如乐道L60这种“成绩单不好看但安全牛”的例子不少;第二,要认准那些已经量产成熟的新技术,例如CTB、电池直冷之类,如果只是PPT吹牛就别当小白鼠;第三,新国标GB 38031-2025通过与否很关键,如阿维塔06这样官方宣传“五倍标准”,至少基础保障在线;第四,对于初创品牌首发产品,多观望一阵,看市场反馈再决定,不急着交定金才踏实。还有一个隐形规则——尽量选择售后网覆盖广的牌子,大城市还好,小地方万一卡坏没人管,那才叫抓瞎!
想起去年春节回老家,高速服务区全是插队充电的人。我表弟开的宋L,因为找不到桩只能蹲半夜,无奈感慨一句“以后还是考虑靠谱一点的数据+靠谱一点的平台”。而今行业从拼续航转向拼品质、安全,各路玩家各显神通,也是让消费者越来越精明起来。不知下一波洗牌,会不会还有更多惊喜或者翻船故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涉及J.D.Power 2025 NEV-IQS报告、中保研测评公开信息,以及圈内真实用户交流片段等。如需查证,请关注相关机构官方发布动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