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宝马3系静静地趴在汽修厂的升降台上,拆开的内饰暴露出各种颜色的传感器,绿色、黄色、蓝色、红色,像是医院手术台上的人体五脏六腑,被诚实地摆在那里。空气里混杂着塑料味和金属的微尘,工程师小王站在旁边,手上沾着并不怎么容易洗掉的油污,指着这些零件,叹气说:“你们总说安全领先,到底是真的领先吗?”
如果你是某场盛大的新车发布会上的嘉宾,听到厂商夸夸其谈,“我们的安全性能全球领先!”是不是一时之间也会疑惑: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领先”,真有那么玄乎吗?年复一年,各家厂商的PPT安全模块都能击败对手一个世代,然后到了实车面前,你会发现,有些车内部其实只藏着几个不起眼的小传感器,像是赌桌上亮出的底牌,听着很唬人,实际不一定能救命。
说到底,还得回到这台老款美版宝马3系的“现场”。美版这一代宝马3系用的是第四代安全模块,ACSM。听上去像是某种高智商组织的缩写,实际就是气囊的核心控制单元。再加上一个叫ICM的辅助模块,组成了“安全神经网络”。拆开来看,车里分布着6个安全气囊相关的传感器,加一个集成了多功能的ICM模块——这一圈设备,像是医院里的多项检查,一个都不能落下。
别急着眨眼,这里不是传感器挤挤乐。B柱上的两个绿色加速度传感器,专门用来侦测纵向和横向的撞击——也就是判断X和Y方向碰撞。有人说,这就是车的“方向感知大师”,专门分辨,今天你是正碰还是侧碰,抑或荣幸地被追了尾。
再看中间的黄色ICM模块,它的三个传感器里多了个翻滚检测功能。美版强制要求的防翻滚检测,通过滚动率和Z方向加速度来感知车身是否开始“跳舞”——中国版嘛,爱不爱跳这个舞,似乎就得问标准了。翻滚检测,可能对某些喜欢高速匝道飙车的朋友尤其重要,毕竟没人想体验“包饺子”过程。
侧面的蓝色安全气囊传感器,就有点像医院里的病理科医生。当侧碰发生,这玩意能监控压力变化,实时“复核”加速度传感器的诊断结果。其本事就是检测车门内部压力变化:当铁皮被撞瘪,车门内部压力上升,传感器嗡一声,告诉安全模块,“事情真的很严重,快点爆气囊!”这属于二次验伤,像医生不光看化验单,还要再开个病理报告,在安全这事儿上,宁可谨慎点。
最后,两个红色的前碰传感器,不计成本地再多装一对“见风使舵”的小设备。它们同样监测加速度,专门评估碰撞前端特征和严重程度。功能也就是辅助验证,降低误爆概率,说白了,这点和门内压力传感器异曲同工,属于“稳健派”,宁可少爆一两次,也别瞎爆把你吓个半死。
查查拆解报告,再对比国内和美版的宝马3系,中欧版明显少了前碰和门内气囊传感器。你可能想问,实际安全性能差别到底有多大?答案很简单:美版更多的传感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真能让算法有冰箱里第二层保险。气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是“宁愿不爆也不能误爆”。传感器一旦少了,算法只好把爆气囊的灵敏度调得更低——这样一来,国内宝马3系发生边缘碰撞时,“点爆”的概率确实比美版低出一截。
上帝说所有人都生而平等,汽车厂商可能觉得不同市场的人“喜好”不同。有些标准是强制的,比如美标的防翻滚检测,中国没有相关硬性规定,厂家可做可不做。而算法灵敏度的“阴沟里翻船”,不是哪个销售愿意在发布会上讲的。基础气囊控制方案,全球不过就那三五家供应商,大家用的都是同一桌下的“安全教材”,国内版本的省略就是在算法里多加一层“安全阀”,但美版则是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在新能源车上,传感器就变成了“高压管理后台”。整车高压断开的速度往往要求“快过气囊点爆”,不然出现短路或绝缘问题,后果绝不是划划伤这么温柔。所以,9个、10个安全传感器不是什么炫技,是“保命防爆”的底线。至于更偏远的未来,谁也预判不了十年后是什么高级货色,但在现在,传感器数量就是你的“命根子”之一。
安全是门很贵的生意,不是堆几个彩色传感器就能步步领先。发布会上展示的领先,不能只停留在PPT和灯光里。说你领先,结果实车只配了四五个接点,人家配了十个,“领先”就像是只在微信群里发的红包,根本没人领到手。供应商都一样,技术都通用,车价也没少赚一分,成本上再多配几个传感器无非是多做几次碰撞数据采集,车主的命却是真正的“不可复制品”。
偶尔我也会被朋友调侃:“你搞安全这行,是不是见多了生死,无所谓了?”其实不是无所谓,只是看久了,有些厂家的套路和省略,真的能让人“气囊爆炸前先爆气”。现实就是,有时候安全这东西,真得靠技术和制度一起保驾护航。理想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命都不该成为算法里可调节的一个参数。实际上,工程师的专业判断,永远在工程预算、标准、市场策略三者之间徘徊。从业久了,早就学会了用冷静的方式面对这门“热乎乎”的生意,但每次看到少配的省略,我还是忍不住想多问一句,“你家PPT里的安全性,到底能不能上交真命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车主,会怎么权衡所谓的“安全领先”?你会为多出来的几个传感器去买单吗?还是觉得只要撞击标准过线、品牌信得过,其他都是“玄学”?在安全这门生意里,领先的定义,到底该由谁来测量?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