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红岩要“重整旗鼓”?听到这消息,就跟多年不联系的老铁突然说要“下海”创业一样,心头一紧,忍不住想劝一句:“哥们儿,要不咱还是“安分守己”吧?” 近来,有风声说上汽红岩要跟一家商用车企“联姻”,一块儿“开疆拓土”海外市场,还说下一步要“死磕”新能源重卡。听着挺“振奋人心”,可细琢磨琢磨,这事儿,有点“玄乎”。
说“凉凉”,真不是“唱衰”。早三五年,红岩要是能“壮士断腕”,抓住出口和新能源的“风口”,没准儿还能“咸鱼翻身”。可眼下,海外市场早就不是什么“应许之地”,竞争激烈得跟“双十一”零点抢购似的。新能源重卡的“牌桌”,也挤满了“玩家”,宇通、比亚迪这些“大佬”早就“一路绝尘”了。现在才想起“追赶”,恐怕连“残羹冷炙”都捞不着。
红岩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初跟依维柯“搭伙过日子”,就埋下了“祸根”。国内车企和国外车企“搞合资”,最后能“喜结连理”的,屈指可数。说白了,就是“各怀心思”。外方“敝帚自珍”,国内企业又抱着“空中楼阁”的幻想,指望能靠合资“一步登天”。结果呢?技术没“取经”到,市场也没“守擂”住,最后只能“分道扬镳”。这“如意算盘”,打错了。
当然,红岩的“颓势”,也不能全“甩锅”给合资。“窝里斗”,也是个“老大难”。据说,“沪派”和“渝派”“龃龉”不断,劲儿没往一处使。想想也挺“唏嘘”的,红岩在工程车市场,那可是“金字招牌”。就算到停产前,工程车销量还是“泰山压顶”。这“昭示”着什么?依维柯对红岩的牵引车,压根儿没啥“釜底抽薪”式的提升。反倒是科索发动机,因为市场“水土不服”,拖了“后腿”。后来红岩想“亡羊补牢”,加大上柴的配套,可惜“为时已晚”。
红岩“折戟”在合资上,但更“滑铁卢”在内部的“离心离德”上。“黄金时代”,没能“乘势而上”,现在市场“风云突变”,想“卷土重来”,难于“蜀道”。就算它现在的“盟友”在海外有点“人脉”,但海外市场的“变数”太大,风险也“水涨船高”。再说,搞出口,你能“叫板”过重汽、陕汽这些“老炮儿”?
再看新能源,前几年油转电,或许还有“可乘之机”。现在宇通都成“执牛耳者”了,连日野都“改弦更张”跑到前面去了。红岩现在才“鸣枪起跑”,这得“风驰电掣”才能“望其项背”啊?这跟龟兔赛跑,乌龟都快“撞线”了,兔子才“睡眼惺忪”,你说这还有“戏码”吗?
说白了,上汽搞商用车,可能真不太“在行”。红岩想“东山再起”,希望“渺茫”。不如找个企业“接盘”了吧,或者像江淮一样,做“代工”也挺“体面”。非要自己“另起炉灶”,就想“灵魂拷问”一句:以前那么好的“底子”,都搞到停产的“窘境”,现在这市场“大环境”、人心“惶惶”的员工和经销商、跟不上“节拍”的产品,能成吗?
仅就员工的“精气神”来说,就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要知道,一个企业最宝贵的“家当”,不是厂房设备,而是“人心”。人心“涣散”了,队伍就不好“带兵打仗”了。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决策的“短视”?一个企业,如果内部管理“一团乱麻”,战略决策“南辕北辙”,就算市场再“蓝海”,也难以“功成名就”。
与普遍认知“大相径庭”,实际情况是,很多国企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技术“落伍”,而是体制机制的“固步自封”。这就像一个病人,“病灶”不在表面,而在“五脏六腑”。
所以,对于红岩来说,与其想着怎么“光复旧业”,不如好好“反躬自省”一下过去的“殷鉴”。这就像一个学生,考试没考好,与其想着下次怎么“投机取巧”,不如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硬实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一棍子打死”红岩的努力。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家乡的企业能够“蒸蒸日上”。只是,在“刺刀见红”的市场竞争中,“情怀”和“梦想”,往往“不堪一击”。
说到底,红岩的故事,也是很多国企的“缩影”。它“警醒”我们,改革之路,“道阻且长”。只有真正打破体制机制的“桎梏”,才能“涅槃重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