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组数据挺扎眼。阿维塔,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去年全年销量不到2万台。今年第一季度,单月销量也徘徊在2000台上下。别的咱先不说,就冲这销量,很多人心里可能都在嘀咕:一个车卖三四十万的高端品牌,销量这么低,还能撑得住?这不就是个明摆着烧钱的局吗?
确实,这个数据看着挺离谱。市场上售价20万到40万的新能源车已经挤成一锅粥了。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蔚来ET5、还有理想的L系SUV,个个都是狠角色。阿维塔刚上市一年多,销量就被吊打,似乎局势已经明朗:搞不下去,早晚凉凉。
但真就这么简单吗?咱别急着下结论,先把账算清楚。阿维塔的卖点,基本上就是“哪哪都高端”。动辄三四十万的定价背后,有什么?华为三激光雷达、英国之宝音响、4K全景屏、CDC动态阻尼减振器这些配置,听着确实挺唬人。再加上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智能座舱,还有所谓“总统级空间”,这车确实是往豪华堆料的方向死磕了。问题也就在这儿——一台车成本这么高,凭啥还能打得过成本更低、销量更大的对手?
先来看毛利率。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差距很大,特斯拉2022年的毛利率接近25%,而蔚来只有个位数,有些车甚至卖一台亏一台。阿维塔这种堆料型打法,显然毛利不会高,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救。去年阿维塔的首款车阿维塔11刚上市,正值全球供应链紧张,成本压力大,预计毛利率不会好看,但今年零部件价格松动了,加上销量开始爬坡,毛利率应该会逐渐改善。
再看研发投入。这事特别烧钱。阿维塔背后的三家巨头,都是典型的“不差钱”选手,尤其是华为和宁德时代,放在一起几乎可以当钱印钞机了。所以阿维塔在研发上砸钱很猛,官方数据说,2022年研发投入超10亿。而且这些投入大部分是一次性的,比如开发一个新的智能驾驶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前期投入巨大,但后期会摊薄到每一辆车上。所以,早期看账面亏损很吓人,但后期可能就没那么夸张了。
这里再拉同行对比一下。很多人觉得传统车企稳、新势力慌,其实未必。传统车企比如长城、吉利,新能源转型压力非常大,燃油车利润养着新能源车。新势力比如蔚来、理想、小鹏,早期研发投入也都是天文数字,蔚来一度被骂“卖一台亏一台”,但现在逐渐回稳。阿维塔这种“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巨头”的组合打法,说明它从一开始就不是想靠低价走量,而是冲着高端市场去的。所以销量低并不直接等于“要倒了”,这可能是人家的战略选择。
那问题来了,这钱到底是烧在刀刃上,还是乱花的?从目前看,阿维塔的动作还是有章法的。比如搭载华为ADS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这是当前最先进的智能驾驶方案之一,直接让阿维塔的科技属性拉满。再比如双动力策略,既有纯电也有增程,综合续航可以超过1000公里,这种灵活性其实挺讨好消费者的。此外,阿维塔还在做品牌调性,比如推出岱红内饰这种抢眼的设计,瞄准更愿意为个性买单的高端用户。
但反过来说,这种打法风险也很大。高端品牌最难的是“破圈”,要么像特斯拉一样靠技术和品牌双重爆点征服市场,要么像BBA(奔驰、宝马、奥迪)一样靠几十年的积累站稳脚跟。阿维塔还处在起步阶段,既要扛住短期亏损,又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品牌壁垒。换句话说,它需要时间,但也不能拖太久。
如果把这事放到整个行业看,其实也就没那么离谱了。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两头挤压:一边是传统车企的转型压力,一边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造车这事本身就是个长周期、高投入的事,尤其在高端市场,前期不烧钱是不可能的。阿维塔这种打法,核心是能否用技术和体验打动用户。如果做到了,短期销量低、账面亏损都不算事;如果没做到,那所有投入都可能打水漂。
所以,看着吓人的数字背后,其实还是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阿维塔会不会成功,现在下结论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现在的每一步都在赌未来。这个未来能不能兑现,还得看它能不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如果站住了,这些数字看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危险了;如果站不住,那才是真危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