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真怀疑,这帮搞汽车营销的,是不是觉得咱们上网都不带脑子?
甩出一个“前九个月小订破五千万”的数据,就等着我们纳头便拜,高呼“国货之光”了?
五千万啊,朋友们。
这数儿一出来,我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自豪,而是赶紧掐了自己一下,看看是不是在做梦。
平均下来,合着咱这片土地上,从能走会跑的小屁孩到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每二十几号人里就有一个,掏出手机“咔”一下,订了台新车。
而且大部分还是在新车发布会后72小时内完成的“壮举”。
这效率,春运抢票都得甘拜下风。
我都想问问,这到底是买车,还是在参加什么全民级别的行为艺术?
圈里人早就看不下去了。
吴佩那样的老炮,算是第一个把桌子给掀了的,直说这都是广告公司提前写好的剧本,劝有些人“克制一点”。
后来阿维塔前高管李鹏程那条阴阳怪气的朋友圈,更是神来之笔。
那句“为中国汽车点赞!”
,我都能读出他咬牙切齿的声音。
这哪是点赞,这是往某些人的脸上甩了两巴掌。
其实,“小订”这玩意儿,就是车企跟咱们玩的一个文字游戏。
你以为的“火爆预定”,实际上可能是一群大学生在宿舍里,领着百十来块钱的“通告费”,一手点着下单,一手盘算着回头拿这钱去吃顿火锅。
99块,甚至10块钱的小订,连杯奶茶都买不到,却能让你成为一家“准上市公司”财报上的一个光鲜数字。
这买卖,对他们来说,太划算了。
这就是所谓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神话背后的真相,一场全民参演,只有消费者被蒙在鼓里的戏。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车企营销了,这是一种“数字崇拜”下的集体癫狂。
为什么非要造假?
因为真相比起来太残酷了。
一场发布会,背后是几十亿的研发投入,是几千号员工的饭碗,更是投资人殷切的目光。
老板们坐在台下,他们不想听什么“市场反应平平”,他们要的是奇迹。
于是,营销部门就成了魔术师,负责从空帽子里变出兔子来。
这个兔子,就是那个“小订过万”的数字。
它能安抚领导,能忽悠资本,还能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营造一种“再不买就亏了”的氛围。
这套路,比P2P的宣传单都玩得溜。
我见过那种发布会现场,灯光一打,音乐一响,CEO在台上声泪俱下地讲着自己的造车梦,然后大屏幕上数字开始疯狂滚动。
台下的“用户”热泪盈眶,掌声雷动。
那场面,专业得跟话剧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见证什么历史时刻,实际上,可能大部分订单都是发布会后就等着退款的“临时演员”。
最可悲的是什么?
是那些老老实实造车,不屑于玩这套把戏的企业。
他们的真实数据,在五千万的泡沫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最后要么被逼着同流合污,要么就被活活饿死。
当整个市场都在比赛谁更会吹牛的时候,认真做事的人就成了傻子。
当六部委都联合下场,发文要整治汽车行业数据造假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脓包已经大到不得不挤了。
不过,指望别人来拯救市场总归不靠谱。
作为消费者,咱们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多个心眼。
下次再看到哪个品牌吹嘘自己的“小订”数据,你就当听了个段子,笑笑得了。
别急着掏钱,等几个月看看上险量再说。
毕竟,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