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按中国司机频繁超车的习惯设计欧洲智驾,这会出事。”
这话不是哪个键盘侠在论坛开喷,而是华晨宝马政府事务政策及法规总监杨武,在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当着一众行业大佬的面,说得明明白白。
乍一听,有点扎心。但作为常年混迹国内高速、也曾在德国不限速Autobahn上跑过300km/h的老司机,我得说:这话,真没毛病。
咱们今天不聊车,先聊“人”——准确说,是“驾驶文化”。
为什么中国司机的“抢道”习惯,不能照搬进欧洲智驾系统?
我试驾过不少宝马的L2级辅助驾驶车型,从i3到iX,从G60 5系到最新X5。宝马的驾驶辅助系统,走的是“德系理性”路线——讲规则、守秩序、重预判。它不会像某些新势力那样“激进加塞”,也不会在车流中频繁变道超车,更不会在没有明确路权的情况下强行切入。
为什么?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安全 = 可预测性。
而咱们国内的驾驶环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不确定性太高。
你开着辅助驾驶,前车突然变道不打灯,旁边电瓶车从非机动车道杀出来,后车贴你屁股逼你让道……这种“全员鄂人”的路况,别说AI,老司机都得捏把汗。
所以宝马在中国做了什么?13万公里本土化测试、1000多次版本更新、2000多项调试。说白了,就是让AI“学中国人开车”——怎么在加塞中穿行,怎么在无序中找秩序,怎么在“抢”中保安全。
但杨武的提醒恰恰是:这套“中国模式”,不能反向输出到欧洲。
为啥?因为欧洲司机不“抢”。
在德国高速上,快车道就是留给快车的。你开120,后车180,人家一逼近,你自觉右移。这不是道德高尚,是规则+罚款+文化三位一体的结果。你在快车道慢悠悠开,不仅会被闪灯,还可能被拍下罚款。
同样,在有STOP标志的路口,欧洲司机真会完全停住,哪怕路上没车。斑马线前,90%以上的司机会主动停车让行。这不是他们多善良,而是被抓到不礼让,罚款+扣分,成本太高。
所以,如果你把中国这套“频繁变道、见缝插针”的逻辑塞进欧洲的自动驾驶系统,会发生什么?
AI会频繁变道超车,无视后车速度,强行切入——这在欧洲,等于制造事故。
杨武说的“会出事”,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技术伦理问题:自动驾驶的“行为模式”,必须匹配当地交通文化。否则,再先进的算法,也会水土不服。
宝马的“本地化”到底怎么做?我试驾过的细节告诉你
我去年试驾过一台在中国市场特调的宝马i5,它的变道辅助逻辑就和我在德国试的i5明显不同。
在德国,变道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后方无车、侧方车道畅通、系统确认安全。哪怕后车距离较远,只要速度差不够,系统就不允许变道。
而在中国版i5上,系统会更“灵活”。比如在高架拥堵路段,前车突然减速,系统会提前预判并尝试向右变道绕行——哪怕右后方有车正在接近,只要判断“对方会减速让行”,它就会执行。
这背后,是宝马对中国驾驶习惯的深度学习:我们司机普遍“容忍加塞”,只要不是太离谱,多数人会选择让行。所以AI学会了“试探性切入”。
但这种“试探”,在欧洲就是挑衅。
欧洲司机讲究“路权优先”,你没权变道,就别动。AI如果频繁试探,不仅会被后车闪灯警告,还可能引发紧急制动甚至追尾。
所以,宝马在全球做了240万公里实地测试,不是为了验证技术多强,而是为了验证:同一个AI,在不同文化下,行为是否合规、安全、可接受。
网友吐槽:你遇到过哪些“野蛮驾驶”?
我先抛砖:有一次在上海中环,我正常行驶在最左侧车道,限速100。一辆沪C牌照的SUV,开80,死守左道。我闪灯示意,他纹丝不动。我无奈右变,结果刚并线,他突然加速超我,还摇下车窗比了个手势。
这叫什么?“龟速占道+报复性超车”,典型国内特色。
还有一次在杭州,斑马线前我停车让行,后面一辆网约车狂按喇叭,司机探头吼:“你傻啊?不让赶紧走!”——不是他不懂规则,是他觉得“让”是弱者行为。
而在德国,我亲眼见过一辆保时捷911在空无一人的斑马线前停下,等一只鸽子慢悠悠走过。司机面不改色,仿佛在执行神圣仪式。
文化差异,真的能写进代码里吗?
和竞品比,宝马的智驾“保守”吗?
咱们拉两台车对比:特斯拉FSD 和 小鹏XNGP。
特斯拉FSD在北美,主打“激进拟人化”。它会主动变道、超车、甚至在无保护左转时“抢灯”。这在美国某些城市很吃香,因为司机本来就“敢”。
小鹏XNGP在国内,更是“中国式驾驶”的集大成者。加塞、绕行、复杂路口自动调头,玩得飞起。很多车主说:“比我自己开还顺。”
而宝马呢?稳、慢、守规矩。它不会主动加塞,变道前要反复确认,哪怕你手动拨杆,它也可能“犹豫”一下。
你说它落后?不。它的目标不是“像人”,而是“比人更安全”。
在宝马看来,辅助驾驶不是为了让你开得更快,而是让你开得更轻松、更少犯错。所以它宁愿“保守”,也不愿冒进。
这就像宝马的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你可以关,但默认是开。它不会让你漂移,但能救你于失控边缘。
安全驾驶,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我们总说“技术改变出行”,但忘了技术是服务于人的。
自动驾驶不是万能的。它再聪明,也得适应现实路况。而现实路况,是由每一个司机的行为习惯堆出来的。
如果路上人人都守规则,AI可以更高效;如果人人抢道,AI只能更谨慎,甚至失效。
所以,杨武这番话,表面是技术提醒,实则是对驾驶文化的反思。
我们能不能有一天,让AI不用学“抢”,也能畅通无阻?
未来会怎样?
宝马已经在做“区域化智驾策略”。同一套硬件,在中国、欧洲、美国,运行不同的软件逻辑。就像手机系统,国内版和国际版功能不同。
未来,“智驾本地化”会成为标配。车企不仅要懂技术,还得懂社会学、心理学、交通法规。
而我们作为司机,是不是也该想想:我们希望AI模仿我们,还是引导我们?
如果今天的“抢道”成了明天AI的“标准动作”,那我们的路,只会越来越乱。
老铁们,来聊聊:
你在路上最不能忍的野蛮驾驶行为是什么?
你觉得自动驾驶该不该“学”中国人开车?
如果AI比你还守规矩,你愿意让它接管方向盘吗?
评论区交给你了。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期专门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杨武演讲完,台下有位新势力工程师小声嘀咕:“我们系统就是按中国司机习惯调的,不然用户觉得不好用。”——好用,和安全,有时真是一对矛盾。
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