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开汽车资讯App,看到最新的销量数据:广汽埃安今年前八个月才卖了15.4万左右(估算,信息来源于行业快报),和去年同期比差了点儿,差距在17%左右。从用户角度讲,除了豆瓣上买车后悔都后悔买了埃安的吐槽,命运似乎不断在循环:快涨、快跌。对比一下比亚迪那个层面,估算,也就差个3到5倍吧(样本少,估算,实际可能更大),叠加的品牌印象也不一样。听销售说,很多用户其实关注价格、续航和品牌印象,但次要点反而被拉长了——其实是觉得还是网约车的模样,你造吧,毕竟从底层拉上来的品牌形象,就是这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有一张旧照片,是肖勇在车展上的身影。他那时候站在葫芦状的展车旁,神情坚定,似乎早就知道未来的路。记得有个朋友(销售)曾说:肖勇比起年轻人更确信,新能源这个锅得煮一煮,不能全凭流量。但这个确信后面,似乎没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打法。或者说,最难的是,他走的是网约车路线——快,急,怎么说呢,就是那种先做再说的策略。可我心里总有个疑问:难道他真觉得,靠网约车就能撑起一个品牌的未来?说白了,那个时候,谁都知道行业在变,但品牌的站位有多难,你有概念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换个角度理解,肖勇的战术没错:快,占领市场,哪怕是跑来跑去的形象,也是市场份额硬道理。但问题来了,速度快的,也能带来形象差的副作用。不少人跟我吐槽:好看是好看,但开起来像个电子宠物,车厂端都喊:要更酷更潮嘛。结果呢?市场根本没翻过身,转头一看:被比亚迪、蔚来拉远了。你们有没有想过,品牌找不到根在哪,才是更大的问题?这就像当年互联网创业,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到哪都一样的感觉。
我在想,埃安换人,又是不是走到了战略切换点?杨龙的背景,有点炮火声的味道——曾在广汽三菱那个坎儿里翻滚几圈。你知道吗,三菱在华销量崩盘,几乎就是死路一条,他又怎么用到埃安身上?他们都说,杨龙在三菱负责销售,带队拼命拉客,但最后销量还是掉得比无人帮忙扯线的纸飞机还快,这真能算有经验吗?他能带来什么?我看,得看他能不能把炮火的经验转成火炮。(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问题:埃安现在的燃料是不是已经快焦了?未来的销量还能不能撑住这个价格阵营?你心里知道,这其实像是在开修理厂,油表快到空了,大家还得琢磨怎么把油箱装大一点。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思考它的核心竞争力:续航?价格?还是(给我点时间,想不出来)。
我在想,老板们之所以调整,可能也是觉察到库存压力太大,还想赌一把换帅能挽救局面。其实任何变革,都是一场豪赌。有人说,品牌要重新塑形,那你得先知道原型是不是还在原地。就像我昨天随意试车,发现埃安的车内氛围,有点像买家秀,充满了科技元素,但缺少点生活气。你说,人在车里,最关心啥?稳不稳定?续航够不够?但市场的感情线很复杂,或许更吸引人的,是那种你不告诉别人,自己坐在车里会有安全感。
我觉得,杨龙的挑战很大。毕竟,他的过去是炮火经验,但在三菱销量的坎里跌倒,和这次在埃安面对的换血氛围,有没有关系?有人说,经验不在于在战场上赢了,而在于如何从败局里站起来。比较喜欢这句话,起码真实——这也让我想:埃安要是比较人性化,是不是更容易被年轻用户依赖?问题来了:他们的年轻标准,是不是还停留在还年轻,敢买新品牌这个阶段?(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网约车标签这么难甩?我猜,可能这个标签带给人一种用完就丢的感觉,少了归属感。其实我觉得,要让用户觉得他是我车的一部分,这才有戏。像我朋友买车后,最喜欢说,我那车,跟我一样,哪块被蹭了,顿时就不想再看。这个归属感,其实比车型好看更关键。你试过吗?买车的过程中,最烦的,还是盯着屏幕输入,那种麻烦感。
(这段还差点跑偏,调整一下)反正,埃安市场的精准打法还在试错中。这场,可能短期看,还是看谁的炮火打得更准。而我,总觉得,这个炮火,也许是一件看不见的事情——像那辆车的悬架,细节决定乘坐感。市场也一样,细节决定你的长远,这就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
你觉得,这种变局,还会不会因为一场人事调整就变得不一样?还是说,品牌真正要走出泥潭,还得靠心里的那点火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