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又开始“整活”了。眼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像是一场大型的集体狂欢,每一家都在拼命刷存在感,但小鹏这一次的动作是真的大。何小鹏在媒体电话会议上丢下重磅消息——全新小鹏P7下周上市,9月起目标月交付量超过4万台。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这不是分分钟喝汤的问题,而是能否有座位吃饭的根本。
这不是何小鹏第一次立Flag。细究起来,小鹏汽车这些年的每一步,像极了一个高考状元被扔进娱乐圈后,尝试用才华和心机搅动风云。2024年,全新P7还未上市,预售订单已经破纪录。99元就能下定,一步到位,省了中间那道心理防线。中国用户早就不是那种遇见大新闻就情绪澎湃的“集美”,但看到99抵3000的促销,手一哆嗦,钱包也动心了。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主动式升降电动尾翼”的选择率高达75%。中国车主不信谁的风,自己的风最有范。尾翼这种东西,看起来是真香,装上去谁还不是“小区风云车神”?
其实这是一场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拿捏。车企们比谁都擅长“以退为进”,用价格和配置直接撩拨用户心弦。纵观小鹏的表述,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尽管新能源汽车江湖常态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小鹏偏要把交付量和新功能挂在最明显的位置,让投资者和对手都看明白——“我来了,而且我不怕吹牛。”
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季度小鹏还要搞出鲲鹏超级电动车型,把自主研发的新产品线铺开。要不是现实所迫,谁都愿意安心过小日子。但中国车市不给人喘息的机会,不冲没人记得你,过度内卷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小鹏知道,新能源下半场拼的是创新。于是,何小鹏又甩出狠货:“超电版X9上市,我们进入‘一车双能’的大周期。”表面意思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实际却是对整个行业喊话:别只会做减法,我们玩的是加法。
而提到未来,何小鹏的野心又一次“脱缰”。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初级L4能力。预计2026年下半年,能交付一批“可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不怕你笑,造车企业的边界早就被突破。车、人、数据、机器人,这才是小鹏把自己定位成“大出行平台”的底气。一边是硬核的车辆性能,一边是科幻色彩的人类伙伴。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人吃这一套,毕竟未来本来就该是疯狂的。
我们如果回头看小鹏的财务预期,会发现钱才是推动梦想的最直接媒介。到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的总交付量预计可达113000-118000辆,同比翻番,环比也在稳步增长。营收预期突破196-210亿,这速度放在传统车企面前,谁不汗颜?数据本身虽冷冰冰,但背后的逻辑很暖:谁能不断开辟新跑道,谁就能稳住市场话语权。
当然,这种乐观主旋律也不是凭空而来。小鹏不光“开炮”,还一直扮演着危险动作的表演者。市场预期虽美好,但落地需要千钧之力。从供应链到市场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要过关。小鹏如果真能把交付量压在4万以上,并且让新功能和智能机器人同步起势,才算得上真武林高手。否则,这一切仍旧停留在“下周上市”。
但我们不能否认,小鹏汽车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改变整个行业。以小见大,从P7改款、主动尾翼到人形机器人,从单一产品到生态闭环。这种打法不但让小鹏成了市场的搅局者,也逼得对手卷价格、卷技术、卷体验。谁说造车新势力后继乏力?“只要还敢想,国产车企的心脏就不会停止跳动。”
最后回望,小鹏这波操作到底值不值?其实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它让所有人看到,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只要思路够新、动作够快,行业的“天花板”远没到来。如果有一天小鹏真能靠一辆P7和一台人形机器人击败所有套路,那才是属于中国汽车的科幻时刻。至于现在,何小鹏的“下周上市”,就是给所有人打了一针精神鸡血。至于鸡血之后能否变身壮汉,全得市场说了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