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汽车穿梭于城市楼宇间,带着人们畅通无阻的奔赴目的地,这种场景只出现于科幻电影中,就像在《第五元素》中,2097年的纽约城,女主角米拉·乔沃维奇从车窗探出身子,俯视着脚下蚂蚁般的车流……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的交通出行,带来全新体验,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
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首次将“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需求研究”列为战略核心任务,明确要求构建覆盖空域协同、适航认证、地面-空中融合交通规则的标准化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正式将低空经济纳入顶层战略布局,在全球技术规则争夺战中迈出关键一步。文件同步部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五大领域23项标准创新工程,推动“汽车+低空”双赛道协同进化。针对飞行汽车这一融合航空与汽车技术的颠覆性领域,工信部提出“超前布局、全链覆盖”的标准化思路,这一布局与全球车企“抢滩”低空经济的趋势高度契合。
而在近日,小鹏汇天宣布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将用于确保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 从“小鹏展翅”到车企们的新航线
3月28日,中国民航局向合肥合翼航空发放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证),亿航EH216-S的eVTOL飞行器,让新能源“空中出租车”走进现实。当然,飞行汽车与飞行器,概念上来讲不应归为一类,但二者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集,飞行汽车要做到“能跑能飞”,而eVTOL专注空中,飞行汽车需要同时满足汽车碰撞标准和航空适航规范,而eVTOL则简单得多,只需专注空中场景。但可以确定的是,从续航到智驾再到快充,飞行汽车也许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空中延伸”。
将目光转回小鹏,小鹏汇天是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其以“全球领先的低空产品创造者”为愿景,以“让飞行更自由”为使命,通过核心技术的自研革新与运用,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安全、智能的飞行汽车等低空出行产品,逐步解决个人飞行、空中通勤、公共服务等需求,推进低空出行方式变革。从目前已经披露的金额来看,小鹏汇天累计融资超过7.5亿美元(约53.75亿人民币)。在资本的加持下,小鹏汽车已完成飞行汽车布局,并实现飞行汽车的三电、复合材料、飞控导航、空中智驾四大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当前,小鹏汇天已启动“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量产计划,据品牌透露,首款"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一经亮相,订单量已逼近5000份,预计2026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交付。
近年来,多家车企将目光锁定于飞行汽车的研究上。广汽集团宣布2027年推出飞行汽车城市运营示范项目,其旗下广汽高域量产型GOVY AirCab已正式发布并公布预定价格不超过168万元人民币,2026年底开启交付;吉利旗下沃飞长空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进入适航审定阶段;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早前透露,长安汽车将在2025年年底启动新一代飞行汽车试飞;而中国一汽的飞行汽车总部项目日前正式落户深圳大鹏,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计划于年内首飞。
· 技术挑战仍为关键
飞行汽车产业链已形成“上游核心部件-中游整机制造-下游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动力方面,电池能量密度成为竞争焦点。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孚能科技软包电池已实现285Wh/kg能量密度,支撑250公里续航。材料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比例超70%,中复神鹰、吉林化纤等企业实现T8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机身重量降低40%的同时,抗扭刚度提升3倍。飞控系统方面,边界智控、创衡控制等民营企业突破多模态切换算法,实现垂直起降与水平巡航的毫秒级切换,冗余设计确保单系统故障仍可安全降落。
目前飞行汽车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比如续航焦虑,当前主流机型续航150-300公里,难以满足城际通勤需求,固态电池量产成关键;噪音控制:多旋翼机型起飞噪音达75分贝,接近直升机水平;飞行汽车还需满足航规级安全标准,尤其在复杂气象和高密度飞行环境下的自主避障技术尚未成熟。全球仅EH216-S、Joby S4等5款机型获型号合格证,认证周期平均3.5年。
· 政策护航 布局场景化应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提到:研究城市低空航路划设标准、空管系统与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数据交互协议,解决飞行汽车与无人机、直升机等空域冲突问题;制定动力系统冗余度、电池热失控防护、结构抗坠撞等30余项强制性技术指标,填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标准空白;建立地面-空中混合交通信号系统标准,规范飞行汽车起降点选址、充电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规范。
早前,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计划2027年实现城市空运、空中物流、应急救援,2030年打造出一个万亿级市场。目前,深圳、广州等地已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推动起降点、航线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
飞行汽车的场景化运用,将决定其在功能性和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飞行汽车场景化运用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实践,2025-2028年:示范运营阶段,重点推进载物eVTOL和特定场景(如医疗救援、边境巡逻)的应用;2035年前后:进入规模化商用,低空交通网络与地面系统初步融合,形成分层立体交通体系,并且将优先在交通拥堵严重的一线城市和地形复杂地区(如山区、河网)布局低空交通网络,逐步推广至全国。未来,飞行汽车可用于城市空中交通、高端商务出行、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和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为城市交通和物流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
· 全球飞行汽车市场 中国已抢占先机
据预测,全球低空交通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场,将占据显著份额。预计到2050年,全球投入商业运营的eVTOL数量将达16万架,市场规模将达到9万亿美元。中国市场方面,到2030年将诞生超100家飞行汽车企业,市场规模或突破万亿元。全球范围内,飞行汽车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美国FAA《先进空中交通(AAM)运行概念》已进入试点实施阶段,欧盟《垂直起降航空器(VTOL)适航框架》明确2026年实现商业化运营,日本JAXA启动“飞行汽车国家项目”并计划2025年大阪世博会首秀。我国此时加速标准化布局,被视为对标国际、争夺规则主导权的战略反击。
飞行汽车标准体系将直接影响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格局。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UAM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或超30%。
7月16日,时的科技宣布,其与阿联酋企业Autocraft签署采购协议,订单金额10亿美元。据悉,Autocraft采购350架E20 eVTOL,与时的科技携手推进E20 eVTOL在中东及北非地区低空旅游、空中出行等多元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共同加速低空出行新模式的规模化部署与运营。据了解,E20是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旗舰型号,采用倾转旋翼构型,兼具垂直起降能力与高效巡航性能,设计最大航程达200公里、巡航速度达每小时260公里,最快时速320公里;面向城际和城内出行场景,在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低空经济的爆发前夜已经到来,万亿级的市场蓝海正等待着各方参与者去探索和开拓。在这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中,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商业化落地,谁就能在这场“空中特斯拉”的争夺战中占据先机。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张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