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车主开车时都会听到一种“哒哒哒”的声音,尤其是低速行驶或者经过硬质路面时更明显。下车一看,原来是轮胎花纹里卡了小石子。很多人觉得无所谓,反正开一会儿石头自己就掉了;也有人强迫症一样,见到石子就非得抠出来才安心。那么,这些卡在轮胎里的石头,到底要不要管?如果要处理,什么情况下必须立刻抠掉?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汽车使用和养护的人,我想负责任地说:不是所有石子都得抠,但有些石子如果不及时处理,确实会对轮胎甚至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首先要明白一点,轮胎花纹里的石子从本质上来说,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为花纹沟槽本身就是为了排水、增加抓地力而设计的,当车辆行驶在砂石路、非铺装路面,甚至是城市中比较粗糙的沥青路时,石子被卷入沟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石子卡得并不紧,跑一段高速或者在转弯过程中,会被甩出去,所以很多司机开车多年也没有在意过,似乎问题不大。
但是,有几个情况就需要特别小心了。第一种情况是石子非常尖锐,比如那种类似碎玻璃渣或小三角石头,如果卡在花纹沟里不掉,随着车轮不断滚动,就可能像锉刀一样磨损轮胎橡胶,时间长了会在花纹底部留下小裂纹。如果石头卡的位置比较深,还可能逐渐刺入胎体,造成慢性漏气,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诱发爆胎。曾经有车主分享过一个案例,他的SUV在乡村道路上行驶后,右后轮一直慢撒气,到维修厂一查,发现是一块小而尖的石子已经扎透了花纹底部,形成了针眼一样的漏洞。
第二种情况是石子体积比较大,并且卡得很牢固。这类石子不像普通小颗粒,而是相对扁平或者楔形,紧紧嵌在沟槽里。它的危害在于:一方面会破坏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影响抓地力,尤其是在湿滑路面刹车时制动距离会变长;另一方面,这类石子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可能被甩出打到底盘或者其他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抠掉,跑高速时“飞石”击打车漆、玻璃的事情并不少见。
第三种情况是石子卡在排石槽或花纹边缘,发出明显异响。这种声音不仅影响心情,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意味着石子和轮胎的摩擦比较剧烈。如果长时间不处理,胎噪会变大,轮胎磨损也会不均匀。特别是一些高性能胎,本来胎噪控制得很好,却因为石头“陪跑”,车主反而觉得新轮胎比旧轮胎还吵,其实就是石子的问题。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处理呢?我的建议是:
1. 日常检查时,用手电筒顺着胎面扫一圈。如果只是一些很小的、圆滑的石子,完全不用在意,它们会在行驶过程中自然掉落。
2. 遇到尖锐石子,必须尽快抠掉。可以用螺丝刀、小镊子之类的工具,不要硬掰,以免伤到橡胶。
3. 如果石子已经嵌得很深,或者怀疑刺穿胎体,不要自己抠。建议去维修店,让师傅检查一下,必要时做补胎处理。
4. 养成定期清理习惯。尤其是经常跑乡村路、工地附近的车,更容易卡石头,最好每次洗车时顺便清理一下。
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我不抠,直接开,会不会对胎压监测有影响?答案是:如果石子没有扎穿胎体,不会影响胎压;但一旦形成了针孔漏气,胎压监测往往会延迟报警,这时你可能已经跑了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等到提示时胎压已明显不足。长此以往,轮胎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都会打折扣。
所以我个人的经验是:不需要强迫症一样一颗颗抠,但要学会“挑石子”。普通圆滑的小石子可以放任不管,但尖锐、嵌得很深、或者导致异响的石子必须及时清理。毕竟轮胎是汽车唯一接触地面的部件,它的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驾驶安全。
最后提醒一句:清理石子的时候,不要在刚跑完高速或者长途时立即操作,因为这时轮胎温度很高,橡胶比较软,用力抠可能反而伤到胎面。正确的做法是等胎温降下来后再处理。
总结一下,轮胎里卡石子并不是大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能不抠的就让它自然掉,必须抠的千万别拖延,否则小石子可能会变成大麻烦。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在高速行驶时,任何一个小隐患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你平时会不会特意检查轮胎里的石头?有没有遇到过因为石子导致漏气或爆胎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更多车主少走弯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