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一场车祸,掀翻了智能驾驶的“皇帝新衣”
今年3月29日,安徽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惨烈事故:一辆小米SU7以近120公里的时速撞上了施工路段的水泥桩,车毁人亡,三名年轻女孩的生命戛然而止。
这起事故原本只是新闻里的一则短讯,但小米随后公布的数据却像一颗炸弹,炸出了整个行业的隐忧。
事发时,车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直到碰撞前2秒才切换为人工驾驶。
更扎心的是,网友扒出事故路段的路况视频:当时前方有明显的施工围挡,车道被封,但车辆却径直撞了上去。
有人质疑:“如果司机全程自己开车,真的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这场悲剧成了导火索,把“智能驾驶”这个词推上了风口浪尖。
人们突然意识到,那些车企宣传中“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的酷炫功能,可能根本不是字面意思,甚至成了某些人铤而走险的诱因。
二、从“智驾”到“辅助驾驶”:车企集体改名,背后是监管的铁拳
4月16日,工信部突然发布了一则公告,措辞严厉到罕见:“车企必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严禁夸大宣传,严禁虚假营销。”这不是空话。
就在公告发布的第二天,一份疑似内部会议纪要的截图在网上疯传,里面赫然写着:
禁止使用“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
所有宣传必须标注“辅助驾驶”字样;
功能演示必须包含风险提示和接管说明;
若因虚假宣传导致事故,企业负责人或面临刑事责任。
短短一个月后,小米、特斯拉、比亚迪、华为、小鹏等车企集体改名:
小米SU7的“智驾Pro”变成了“辅助驾驶Pro”;
特斯拉的FSD改成了“智能辅助驾驶”;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变成了“驾驶辅助系统”。
这场集体“改名潮”,不是简单的营销话术调整,而是一次行业洗牌的开始。
监管层的意思很明确:你们吹过的牛,迟早要还,不能再拿用户当小白鼠了。
三、什么是“辅助驾驶”?它和“自动驾驶”到底差在哪?
很多人看到“智驾”改“辅助驾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技术退步了?”
其实不然。“辅助驾驶”并不是技术倒退,而是对现实的妥协。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爸爸在后面扶着你的后座,帮你保持平衡,这就是“辅助驾驶”;
而如果自行车自己能跑上路,不需要你蹬脚踏板、不用你握方向,那才是“自动驾驶”。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都处于L2级辅助驾驶水平。
这意味着:系统可以帮你控制方向、速度和刹车;
但你必须全程手扶方向盘、眼盯路况;
一旦遇到复杂情况,系统会立刻提醒你接管。
而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L4-L5),目前几乎没有任何一辆量产车能做到。
小米、特斯拉、华为们宣传的“城市NOA”“端到端导航”,本质上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减轻驾驶员负担的工具,远谈不上“替代人类”。
四、车企为什么爱吹“自动驾驶”?消费者为何容易上当?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营销战,几乎都是围绕“智能驾驶”展开的。
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广告:
“一键开启,全程脱手,城市道路也能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AI芯片,准L3级体验。”
“比老司机更安全,比人类反应更快。”
这些话术看似科学,实则充满“文字游戏”。
比如“准L3级体验”:L3是“有条件自动驾驶”,但在法律上还没被广泛认可;
“城市NOA”听起来像是能全场景通行,但实际只能在特定路线、特定天气下运行。
更可怕的是,一些销售人员为了卖车,甚至暗示“可以放心玩手机”“睡觉也没问题”。
结果呢?
网上出现了大量“车主在高速上打游戏”“副驾乘客帮看路”的视频,评论区一片“科技改变生活”的喝彩声,直到事故突然降临。
这不是消费者的错,而是车企用“自动驾驶”的糖衣炮弹,喂出了一个危险的认知误区。
五、监管收紧,车企集体“认怂”:谁在裸泳,谁在真做事?
这次改名潮,最能看出哪些车企在“裸泳”。比如小米,虽然改了名字,但其“辅助驾驶”的功能并没有缩水。
根据官网介绍,SU7的“端到端辅助驾驶”确实能在导航设定后完成ETC通行、窄路会车、停车场寻位等操作。
但关键在于,它现在明确告诉用户:“这只是辅助,你必须盯着路!”而有些车企,则趁机“偷工减料”。
比如某品牌把“城市NOA”改名为“智能辅助驾驶”,但功能却从原本的覆盖30个城市缩减到仅支持高速路段,还悄悄删除了“脱手驾驶”的描述。
真正的技术升级,是让用户更安全地享受便利;
而虚假的宣传调整,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自我保护。
六、消费者该信什么?如何辨别车企的“真科技”和“假噱头”?
如果你正打算买车,不妨记住以下几点:凡是宣称“自动驾驶”的,一律不信
目前全球合法上路的量产车,没有一辆能真正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如果有销售人员敢这么说,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故意忽悠。看功能是否免费开放
真正成熟的技术,往往不需要额外收费。
如果车企把“辅助驾驶”拆成一堆付费订阅包,那大概率是拿未成熟的技术当摇钱树。试驾时亲自验证
别听销售吹牛,上车亲自试试。
看看系统在红绿灯前会不会误停,在变道时会不会犹豫,在复杂路口能不能识别行人。关注车企的安全承诺
比如华为推出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特斯拉的“哨兵模式”事故记录功能,小米的“端到端风险提示”——这些才是真正为用户安全考虑的设计。
七、未来会怎样?智能驾驶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智能驾驶的本质,是用技术解决人类驾驶的痛点:疲劳驾驶、分心走神、突发状况反应慢。
只要技术足够成熟,它确实能让出行更安全。但前提是:技术必须服务于人,而不是取代人。
就像一位工程师说的:“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人类彻底放手,而是让每一次接管都更从容。”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L3级自动驾驶正式上路,但需要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
辅助驾驶功能与保险挂钩,比如使用辅助驾驶时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可免责;
车企推出“辅助驾驶教育课程”,像驾校一样,教用户怎么正确使用系统。
科技不该是冒险的借口小米改名这件事,表面上看是车企在监管压力下的妥协,但深层意义是:
整个行业终于开始正视一个事实,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人的参与。那场夺走三条生命的车祸,本可以避免。
如果司机知道“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如果车企在宣传时多一句提醒,如果监管能早一步介入……但历史没有如果。
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每一次事故中吸取教训,让科技回归它的本质:不是让人偷懒的神器,而是守护生命的盾牌。
你身边有没有人因为“辅助驾驶”产生过误解?
你怎么看待车企改名这件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