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联盟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的责任难题即将开庭

技术联盟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的责任难题即将开庭

*

一辆车。两个巨头。一位原告。

2025年10月14日。浙江仙居县人民法院。一场普通的诉讼。却可能重塑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原告张某。将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同告上法庭。案由:产品责任纠纷。细节尚未公开。但风暴已经生成。

模糊地带:谁该为“智慧”负责?

买奇瑞的车。冲的是华为的技术。这是许多智界车主的真实心声。但当系统异常、辅助驾驶失灵。该找谁?

奇瑞是整车制造商。本该对车辆安全负主体责任。白纸黑字。传统规则如此。

但华为呢?深度定义智能座舱。主导人机交互。掌握感知算法。用户体验的灵魂塑造者。在消费者认知里,“华为”二字本身就是一份质量承诺。这种品牌光环。如今成了双刃剑。

智能汽车的软硬件耦合度已极高。以自动紧急制动(AEB)为例。它既依赖奇瑞的制动硬件。也离不开华为的感知算法。若系统误判未触发刹车。责任如何切割?现行的《产品质量法》和《民法典》。对这类“联合开发产品”的责任划分。缺乏细化条款。

技术联盟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的责任难题即将开庭-有驾

这是一个法律尚未完全覆盖的灰色地带。

合作暗礁:从蜜月到摩擦

回望2023年11月。奇瑞与华为的合作曾充满曙光。首款智选车智界S7上市。订单迅速突破2万辆。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交付很快出现问题。车主等待时间从承诺的4-6周。延长至10-12周。甚至传出奇瑞副总经理因合作摩擦辞职的消息。尽管奇瑞官方否认。但合作不易已是公开的秘密。

有分析指出。智界S7与奇瑞自有品牌星纪元ES存在竞争关系。导致产能分配出现矛盾。一方需要平衡内部资源。另一方追求极致体验。摩擦难免。

今年8月。双方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关系似乎重回正轨。智界成立独立公司。华为主导产销服。奇瑞专注生产。分工更明确。但责任划分的根源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行业困局:78%的原告败诉背后

此案的价值。远超个案本身。它是智能汽车领域首次头部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因合作产品被共同起诉的案例。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

技术联盟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的责任难题即将开庭-有驾

2024年某省高院调研显示。涉及自动驾驶的侵权案件中。高达78%的原告因无法完成技术举证而败诉。普通人面对算法黑箱。如何证明是系统缺陷?证据获取之难。让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法律也在探索。例如《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违法。处理驾驶人;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违法。处理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

但智选车模式更为复杂。华为既非整车生产者。也非简单的零部件供应商。而是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的“灵魂人物”。这种新角色。挑战着传统责任框架。

未来走向: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对奇瑞而言。此案关乎合作稳定性。2025年上半年。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9万辆。其中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贡献4.49万辆。占比12.5%。若败诉。不仅是经济赔偿。更可能影响未来合作节奏。

技术联盟被告上法庭,智能汽车的责任难题即将开庭-有驾

对华为来说。若被认定需承担部分产品责任。其“赋能者”商业模式或将重新评估。有消息称。华为已在内部收紧智选车准入标准。要求增加测试环节。品牌声誉是其最珍视的资产。

对我们消费者。此案更是一次警醒。买一辆智能汽车。我们选择的不仅是硬件。更是一套持续更新的软件系统。一份关于安全的长期承诺。此案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未来出现问题时的维权路径。

10月14日的开庭。不会立刻给出所有答案。但它迈出了关键一步——将行业潜藏的责任模糊地带。正式置于法律聚光灯下。

智能汽车的时代。车已不止是车。责任。还能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责任吗?这场诉讼。或许将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一角。

#国庆健康充电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