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从跌下神坛到重登神坛,只需要三分钟。他们的存在是其他人了解世界参差和残酷性的最直观窗口,雷军就是这样的天选之人。
小米发布会当天,可以想象北京小米汽车总部的疯狂气氛,不断拉升跳动订单数据让同行所有努力都变得不值一提。当数据反馈给雷军一瞬间,他的表情凝固在喜悦与忧虑的交界点。
3分钟20万大定,1小时28.9万订单——YU7的销售数据创造了全球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在此刻,两个月前小米汽车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波正式烟消云散。曾经评价雷军跌下神坛的声音,如今都反转成了惊叹和称赞。
狂喜之余,作为地球上“欠车”最多的男人,雷军或许依旧心事重重。在40公里外的小米工厂,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正昼夜不息地运转,却依旧无法掩盖一个冰冷的现实:部分用户要等到2026年底才能提车。
爆火背后的交付困局
对小米汽车而言,交付困局由来已久。在上一款车型SU7发布后,“欠车”已经成为常态。尽管质疑和挑战的声音不断,但SU7凭借外观和车机的优势,让不少消费者宁愿为“期货”下单。在二级市场,该款车的表现甚至不输传统豪车。
很多解读将小米两款车的爆火,归功于参数和“科技平权”里面。从发布会上,与特斯拉的贴身比较看,这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比如YU7定价在25.35万元,属中大型纯电SUV,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和激光雷达,后驱版CLTC续航835公里,四驱版零百加速仅3.23秒。当同等价格区间的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售价26.35万元比似乎优势明显,市场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但仔细思考,这种逻辑很那站住脚。目前市面上同样高配低价的车型并不少,但能够引起下单狂潮的只有小米。真实原因恐怕连车主都不愿提及。目前看,小米汽车真正呈现碾压优势的就是外观设计。
第一款跟百万级别的保时捷撞脸,第二款车跟数百万级别的法拉利和阿斯顿马丁有相似之处。这样出挑的外观,让不少有豪车梦却囊中羞涩的消费者陷入疯狂。与其说是“科技平权”不如说是“美学平权”。
在微博,有小米车主对质疑声回怼:“你可以质疑小米的技术、空间,但是你很难再颜值上挑刺,对我够了。”这大概就是数十万小米车主的心声。
跟小米有关的骂战在社交媒体上,一直热度高涨。有网友讽刺:“法拉利SUV有个长车头,是因为要装V12发动机,而小米YU7拉长车头,是因为法拉利就是这么设计的。”
而小米粉丝则认为,长车头除了美学考虑外,功能上给碰撞预留了更长的溃缩区,同时前备箱体积更大,是好设计。紧接着,又有网友质疑这种设计挤占了车内空间和后备箱空间。关于小米的猛烈争论,无休无止,难有胜者。但这本身就是小米巨大流量和话题的一部分,而市场和订单站在了小米一边。
资本市场也迅速回应这场盛宴:小米美股ADR单日涨幅超10%,市值激增500亿港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竞品股价应声大跌,百亿市值瞬间蒸发。
市场狂欢背后依旧暗流涌动。小米汽车App显示的数据令人焦躁: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3-56周,即便顶配Max版也要等待33-36周。更严峻的是,SU7积压的十几万辆订单尚未消化,YU7又新增近29万订单,累计待交付量接近50万台。
从北京亦庄的相关文件看,小米在建设工厂扩张产能上已经足够“鸡血”,但还远远不够。一期工厂月产能极限仅2.5-3万台,目前已经全负荷运转。二期工厂投产后,前期月产能不足,后期拼尽全力才能媲美一期。而三期工厂尚在规划,恐怕最快也要2026年才能投产。
按当前产能计算,消化现有订单需一年半时间。供应链的韧性是另外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点——数十家核心供应商中任何一家出问题,都会影响产能的释放。
“欠车”已成为小米的标签。社交媒体上,“雷军欠两屁股车”“YU7等于逾期”的调侃登上热搜,米粉无奈笑称:“有钱人太多,雷总欠车还不过来”。黄牛嗅到商机,二手平台代抢费炒至2000-10000元,即使如此仍需等待半年以上。
好的一面是,小米汽车海量大定占坑效应明显,锁死了该价格区间的大批消费者。在大额低频消费赛道,预先切走足够多的用户基本盘,等同于给同行断粮,这恐怕也是同行不断喊话挑战小米的重要原因。坏的一面是,“订单堰塞湖”是实实在在的欠债,消费者的耐心比热情要少得多。
恩怨缠斗与生态新局
小米Yu7强势登场后,感到巨大压力的除了特斯拉,恐怕就是小米的老对手华为了。在手机市场交手十年后,华为先于小米进入车圈,且战绩卓著。如今,在小米的订单面前,华为鸿蒙智行的成绩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在Yu7发布会前,余承东曾指出有些车的质量无法匹敌它的销量。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不少人推测暗指小米。这样的口水战,在过往的十年间,手机圈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当下战场转移到了车圈。
2014年,当小米如日中天时,雷军余承东关于用户属性销量等方面的争论不断。之后的几年,竞争焦点转向专利战场,双方攻守不断。不知道未来的车圈竞争是否会重演当年的剧本。
站在当下的节点上,小米在车圈似乎已经占据明显优势。在华为始终难以啃动的纯电领域,小米不仅仅是站稳了脚跟,还爆火了两局。未来,环保要求渐严,出行限号趋势明显,留给增程为主的厂商时间恐怕不多了。不过,曾经一代神车问界M7将迎来改款,这恐怕就是华米较量这一回合的胜负手。
而对于华为以外对手,小米应对态度要明显从容很多。基于多年手机生态的经验,小米的优势明显。
面对交付困局,小米亮出了护城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当用户说出“回家模式”,YU7自动规划路线、关闭办公室空调、启动家中扫地机器人。这种深度打通米家200+设备的互联能力,形成对其他厂商的降维打击。
在补能网络建设上,小米已部署液冷超充站,计划2026年底实现“县城全覆盖”。虽然不是市场第一,但也展示了小米的野心。
而小米汽车另一个巨大的隐忧,就是庞大用户数和相对单一的产品。从概率学角度考虑,即便低事故率,事故的绝对数可能也会因车型保有量高而变得很大。一旦出现事故或者负面舆情,就很容易被放大,成为众矢之的。
行业洗牌与新秩序重构
不管怎么说,小米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车圈的思维模式。当小米第一次爆火的时候,公众可能认为是侥幸,而第二次爆火就就证明了小米的方法论十分有效。
YU7引发的冲击波正在给车企们疯狂制造焦虑。社交媒体上,传统车企高管的争议性言论,折射出传统车企的集体焦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还是美学首位的争论正在迎来终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车企的共识是,技术决定一切,但市场当下对YU7的反应告诉他们,颜值才决定一切。
这当然不是什么重大发现,只是对商业过往的再一次确认。早在30多年前,乔布斯在接受采访时,就坦言商业成败,决定一切的还是品味。当下有人认为雷军已经从雷布斯变身成了雷斯克,但从这点看来,雷军恐怕更像是乔布斯的信徒。
此时此刻,北京小米汽车销量控制后台里,YU7订单数仍在攀升。很难想象,十年前手机行业的奇迹正在汽车领域重演。主导者小米在争议中狂飙,超越想象的速度,也意味着众多车企崩溃退出的进度要大大提前了。
十年间,雷军经历了产业友商的崛起与陨落,从“饥饿营销”指责到产能缺口调侃。如今小米汽车的生态野心与商场恩怨,恰似中国科技企业的双螺旋:在对抗中学习,在竞争中进化。
北京亦庄工厂的压铸机仍在轰鸣,但三期工厂的围墙外,黄土裸露的工地上,打桩机的节奏决定着小米能否将这场订单狂欢转化为持久胜利。交付长队已排到2026年底,而资本市场给小米的万亿美元估值期待,不会等待太久。
至于外观原创度,雷军恐怕不用担心太多。一位知名投资人对互联网评说:“古印度人发明了世界通用数字,而现在它叫阿拉伯数字。如果产品卖得足够多,保式美学法式美学最终会沉淀成雷式美学。没人记得施乐实验室他们只记住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就是世界的残酷性与荒谬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