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能源车狂飙背后:产业链一体化如何重塑全球汽车格局

一见这深圳车厂的产量暴增,那叫一个夸张——竟然干出了个26倍?再看看比亚迪,那就是车圈狂飙的教科书——400万辆,数到手抽筋都止不住地涨。你说,这背后就只是“勤奋努力”?怕不是哪个段子里的“早八晚十二”吧。可事情哪那么简单,水有多深,咱们得慢慢掀开盖头,把这深圳新能源车的秘密摊在明面上,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说实话,一提深圳,先想到的是啥?不是小渔村,就是大科技城。有人感慨,40年前那海风里只有鱼虾,如今在这湾区,满大街都是高科技公司和5G信号。有点像地主家的傻儿子,忽然间开挂了。但要细究,比亚迪这家伙更是个逆袭专业户。当年王传福在北京做研究员,老老实实上班,直到被派到深圳折腾电池厂。猛然发现,这地方创业像下饺子似的,大家伙都眼热,有人敢想,有人真干,那氛围多像游戏里的新手村,全是野心家、憋着招等着爆发。

这王董也是牛人一个。其实,谁又能想得到,他2003年愣是花了2.6个亿买了家老掉牙的汽车厂,连驾照都没拿,造汽车经验是零,靠的啥?胆子大呗。旁边人估计都要吐槽,搞电池还好说,你这是铁了心要散步到车圈去蹭个“闹剧”?只不过人家偏不走寻常路。最先,比亚迪还老老实实地卖燃油车,像F3,销量不算差。据坊间传闻,当年马路上冒着尾气的那些F3小轿车,见到个没电的手机都忍不住给比亚迪点个赞。

再来就是王传福心里的“小九九”——新能源才是王道。2008年推出的F3DM混动车,搁那会,买车的都嘲笑电池能跑几公里,压根不会把电动车当回事。这种“不被看好”的梗,成了比亚迪的成长背景板。一直到2020,政策上做了神助攻,政府推广电动化,一夜之间,新能源车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小铁牛们纷纷变身电动马,公交车、出租车轮番换代,比亚迪刀片电池和混动技术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等到了发力的窗口。

深圳新能源车狂飙背后:产业链一体化如何重塑全球汽车格局-有驾

听说深圳政府也不是吃素的,帮忙的路子贼多。2010年那波公交换电动化,许多公交公司本来觉得压力大,买车那叫一个烧钱。但市里搞出个新玩法——租着用,慢慢付钱,现金流扛得住,比亚迪投进去的e6电动出租车成了活广告。碰巧赶上大运会,把自家电动大巴一股脑儿送了去,总算是刷了个存在感。

你瞧这些年比亚迪的销量,不登则已,一登天就上了热搜。2022年轰下186万辆,2024年冲刺427万,清一色都是新能源。深圳整个城市也跟着疯涨,产量从四年前的10万到去年的近293万,敢跟全国五分之一的市场掰腕子。最绝的是还跑去海外布局,去年外销55万辆,欧洲400多家店,德国的销量直接从月销100台变3000,脑补一下那场面,卖车跟批发白菜似的。

深圳新能源车狂飙背后:产业链一体化如何重塑全球汽车格局-有驾

公司持续扩张,新人扎堆入场。光2022年就招了1.5万应届生,下一年直接乘以二,整出3万个新人来,北京还没扛起“北漂潮”,深圳人在厂区里光小辈儿都把地板踩热了。詹越这位应届生刚进厂不久,发现公司变得飞快,销量产能日日刷新,团队管理就有些跟不上趟。像是火车头加速,后面几个车厢还在颠簸,教练还来不及喊“准备好了吗”。

大深圳最拿手的就是产业链一体化。你管它是做电池的欣旺达,还是搞雷达的速腾聚创,这些配套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齐全,简直可以拿来当“行业教科书”。旁边的华为,也没闲着。虽然表面说“不造车”,实际上偷偷把智能座舱装进比亚迪,连鸿蒙系统都开上了路,网友戏称“车机root大法好”。充电桩数量更离谱,已经比加油站多,超充站过千,四十多万个充电枪——这密度,电动小车都能隔三差五“糖葫芦串串”地蹭一把电。

深汕基地和码头紧贴,车子刚下线就凉快地登船出海。之前7月底那一大船,愣是塞了6800辆,驾着浪花飘到比利时当“欧洲甜心”。他们还在泰国、巴西种厂房,准备长期插旗海外市场。这种“工业出海流”,哪像几十年前出口小家电那么腼腆?明明是大招重拳,追求全球话语权。

王传福早就说了,燃油车是过去式,比亚迪如今有11万工程师,堆积的都是技术肌肉圈。像文鹤这样弄家电的,见时机成熟,立马转做车载屏,“一碗水端平”,给不少车企都供货。深圳创业的便利,搞得不少同行都羡慕:上下游配套快,产线效率高,说是产业链“秒成型”也不夸张。

华为和比亚迪的关系说复杂也简单——半是兄弟半是对手。华为没直接投车企,但技术和渠道扎实,光问界品牌拉了三年就能卖80万辆,没人敢小瞧它的市场影响。两家这一边合作一边PK,简直是一场现实版“甜蜜的竞争与联盟”。

深圳新能源车狂飙背后:产业链一体化如何重塑全球汽车格局-有驾

看着那些光辉数据,谁都知道,深圳新能源车不是只靠一家公司。市府野心勃勃,2025要建世界级汽车城,让无人驾驶在路上飞驰,这不是玩笑。而比亚迪身为最大新能源车企,显然也有自己的烦恼。扩张速度快,组织管理难免吃紧。海外市场泥泞不少,“碰钉子”的段子在市井也流传开。嗨,干大的哪能不栽跟头,关键是摔了能再爬起来。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新能源车成了最亮身份牌。从默默无名到世界第一,比亚迪搞了三十年,背后的故事哪里只是技术领先这么简单?政策助推、地方产业链、消费市场“三把斧头”轮流上阵,才把深圳和比亚迪送到台前,让世界不得不侧目。说白了,你看见的繁荣背后,是深耕细作、一步步外加大环境推波助澜,一点侥幸都没有。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热闹的背后,究竟能不能长盛不衰?产能狂飙后,管理调整算不算最大隐患?海外扩张,是奔赴新高地,还是异国翻车?想起那些年互联网大厂也是一阵风,现在新能源车厂会不会来也急、去也快?咱不是乌鸦嘴,只是头脑清醒。要塑造全球影响力,除了技术那是没商量,更得留意团队稳定、品牌认可和国际沟通,说到底,车厂是系统工程,不是押宝单一奇迹。

唠了这么多,不妨琢磨:深圳的这块牌,会不会成为新一代的“中国智造”样本?比亚迪到底能不能带着一众配套小弟,再造一个世界级汽车圈?或者说,这批新能源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国货崛起”的招牌,就像当年的国产手机当道?你们要不说说看,你觉得深圳的这个新能源梦,到底还能飞多远?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