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创:工业废墟上的 “造车火种”(1957-1984)
1957 年的南昌,在一片废弃的兵工厂旧址上,十几名工人敲打着简陋的工具,拼凑出了江西汽车制造厂的雏形 —— 这就是江铃汽车的起点。谁也想不到,这个连像样厂房都没有的小作坊,未来会成长为年销 26 万辆的汽车巨头。
“当时全厂就三栋破瓦房,设备都是从别的厂淘汰下来的,连台像样的冲压机都没有。” 参与初创的老工人李师傅回忆,“我们造的第一辆车是‘井冈山’牌卡车,车身是手工敲出来的,发动机还是仿造苏联的老型号,开起来噪音大得像拖拉机。” 即便如此,这辆卡车还是成了江西工业的骄傲,当年就卖出了 30 多辆,主要供当地农场和矿山使用。
1968 年,工厂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 —— 接到了军方的轻型卡车订单。“那时候全国能造轻型卡车的厂没几家,军方看中我们能吃苦、肯钻研。” 时任技术科长的张工说,“为了赶订单,我们连续三个月住在厂里,图纸画在土墙上,零件坏了就自己打磨,终于按时交出了 100 辆合格的卡车。” 这次合作让工厂名声大噪,次年就被列入国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名单,获得了第一批技术改造资金。
但在计划经济年代,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工厂。“70 年代我们想升级发动机,可连个样品都找不到,只能派人去北京的汽车研究所抄图纸。” 李师傅说,“有次为了买一批弹簧钢,我在钢铁厂门口蹲了一个星期,才托人买到几吨次品料。” 到 1980 年,工厂年销量还不足千辆,产值刚过千万元,在全国汽车行业里排不上号。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 1984 年。这年,国家开始鼓励企业引进外资和技术,江西汽车制造厂抓住机会,与日本五十铃汽车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引进了 N 系列轻型卡车的生产技术。“签协议那天,全厂职工都跑到厂门口放鞭炮。” 张工回忆,“我们终于能造真正的现代化汽车了!” 这次合作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带来了 “质量第一” 的理念 —— 五十铃派来的专家要求每颗螺丝的扭矩都必须精确到牛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初创的 27 年,江铃从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具备现代化生产能力的汽车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技术引进的浪潮中抓住了机遇,为后来的跨越式发展埋下了伏笔。就像当时的厂长在职工大会上说的:“我们拿到了打开市场的钥匙,接下来要让江铃的车跑遍全国。”
二、发展:合资浪潮中的 “商用车黑马”(1985-2010)
1985 年之后,江铃汽车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技术合作走向合资经营,一步步从地方企业成长为全国商用车领域的标杆,皮卡、轻卡等车型成为市场爆款,“江铃” 的名字开始被全国消费者熟知。
1985 年,引进五十铃技术后的第一款车型 JX1041 轻型卡车正式下线。这款车搭载了 4JB1 柴油发动机,油耗比当时的国产卡车低 30%,载重却提升了 20%,一上市就被抢订一空。“那时候经销商排着队来提车,厂里的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等待装车的货车。” 销售经理老王说,“有个山东的客户为了早点提车,在厂里的招待所住了半个月,每天帮我们打扫车间,就为了能插个队。” 当年,工厂销量突破 5000 辆,产值翻了三倍。
1993 年,江铃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 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 2 亿美元。“福特的加入让我们一下子站到了国际舞台上。” 时任合资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带来了全球采购体系,以前我们买个刹车片要花 100 块,现在通过福特的渠道只要 60 块,质量还更好。” 同年 12 月,江铃汽车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 12 亿港元,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汽车企业。
上市后的江铃开启了产品扩张模式。1995 年推出的 “宝典” 皮卡,凭借皮实耐用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皮卡销量冠军。“当时工地上的老板几乎人手一辆宝典,拉货、载人两不误,开个十几年都坏不了。” 老王说,“有个新疆的客户开着宝典跑了 50 万公里,发动机都没大修过,专门给我们送了面锦旗。” 到 2000 年,江铃皮卡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25%,成为名副其实的 “皮卡王”。
2004 年,江铃与福特联手推出了全顺轻客,这款车瞄准城市物流和商务接待市场,凭借宽敞的空间和稳定的性能,迅速成为快递行业的 “标配”。“顺丰、圆通这些快递巨头一次就订几百辆,我们的生产线 24 小时不停工都赶不上订单。” 生产总监回忆,“为了保证质量,我们每辆车都要经过 300 多项检测,连座椅的舒适度都要请专业机构测评。” 全顺轻客连续十年保持轻客市场销量前三,至今仍是江铃的核心产品之一。
在商用车领域高歌猛进的同时,江铃也开始试水乘用车市场。2007 年,江铃福特推出 SUV 车型翼虎,虽然销量不如商用车,但为后来的乘用车布局积累了经验。“当时乘用车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我们的翼虎在配置上有优势,但品牌知名度不如大众、丰田。” 营销总监坦言,“不过这次尝试让我们明白,做乘用车得靠精准定位,不能盲目跟风。”
2010 年,江铃汽车迎来了成立 53 周年,此时的公司已经今非昔比:年销量突破 20 万辆,营收达到 200 亿元,在南昌、景德镇建有三大生产基地,拥有员工 1.5 万人。产品涵盖皮卡、轻卡、轻客、SUV 四大系列,其中轻卡和皮卡的市场占有率均进入全国前三。“那时候我们的车不仅卖遍全国,还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 20 多个国家。” 外贸经理介绍,“在越南,江铃皮卡的市场占有率比丰田还高,当地的出租车都是我们的全顺车。”
但高速发展的背后,江铃也面临着隐忧:过度依赖商用车市场,乘用车业务迟迟打不开局面;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滞后,错过了早期的发展机遇。“当时我们觉得商用车市场稳赚不赔,对新能源不够重视,现在看来是失策了。” 一位高管后来反思,“2010 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开始兴起,我们的反应慢了半拍。”
这 25 年的发展,江铃汽车通过合资合作掌握了核心技术,靠精准的产品定位占领了商用车市场,完成了从地方企业到全国巨头的蜕变。就像行业专家评价的:“江铃把商用车做到了极致,这种专注让它成功,但也为后来的转型埋下了挑战。”
三、现状:转型阵痛中的 “行业老兵”(2011-2025)
2011 年至今,江铃汽车进入了 “转型攻坚、提质增效” 的新阶段,一边应对商用车市场波动,一边加速新能源转型,2025 年虽然销量实现增长,但利润面临压力,展现出传统车企转型期的典型特征。
2025 年 10 月,江铃汽车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引发了行业关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72.89 亿元,同比减少 1.59%;归母净利润 7.49 亿元,同比减少 35.76%。尤其是第三季度,净利润只有 1640.6 万元,同比降幅高达 93.94%。“这次利润下滑主要是子公司业务调整导致的,属于短期影响。” 财务总监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扣除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的因素,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还是稳定的。”
从销量数据来看,江铃的市场表现还算亮眼:2025 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 26.10 万辆整车,同比增长 7.73%。其中轻型客车卖了 7.08 万辆,继续保持行业前三;卡车销量 5.27 万辆,皮卡 4.54 万辆,SUV 9.21 万辆。“SUV 业务的增长很惊喜,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 35%,比去年提高了 5 个百分点。” 销售总监介绍,“这说明我们的乘用车布局开始见效了。”
目前,江铃汽车已经形成了 “商用车为主、乘用车为辅” 的业务格局,四大产品线各有侧重:轻客领域,全顺系列持续领跑,2025 年推出的新能源全顺凭借长续航、大空间的优势,成为物流企业的新宠;皮卡领域,宝典、域虎系列覆盖中高端市场,其中域虎 9 搭载了福特 2.0T 发动机,能满足越野和拉货双重需求;卡车领域,凯运、顺达系列针对城市配送市场,油耗比竞品低 10%;SUV 领域,领界、撼路者系列瞄准家庭用户,领界 EV 更是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黑马。
新能源转型是江铃近年来的重点发力方向。2023 年,江铃发布了 “绿色发展战略”,计划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30%。目前已经推出了全顺 EV、领界 EV、宝典 EV 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其中全顺 EV 的续航里程达到 400 公里,支持快充,半小时就能充到 80% 电量。“物流企业对新能源轻客的需求很大,我们的全顺 EV 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3 月。” 新能源业务负责人说,“现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有补贴,加上使用成本低,很多客户都是批量采购。”
在生产制造方面,江铃已经建成了智能化生产线,南昌基地的焊装车间实现了 100% 自动化,机器人焊接的精度达到 0.1 毫米。“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 50 个工人,现在只要 5 个,效率提高了 10 倍。” 生产总监介绍,“我们还引进了数字孪生技术,能在电脑上模拟生产过程,提前发现问题,废品率降低了 80%。”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江铃汽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利润压力大,2025 年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虽然有短期因素影响,但也反映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是新能源转型速度偏慢,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还不到 20%,落后于比亚迪、长城等竞争对手;再者是乘用车市场竞争力不足,SUV 车型虽然销量增长,但品牌溢价能力弱,毛利率比商用车低 5-8 个百分点;最后是商用车市场波动大,受经济环境影响,卡车、皮卡的销量容易出现起伏。
“最担心的是新能源技术迭代太快,我们跟不上节奏。” 技术总监坦言,“现在电池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我们投入巨资研发的电池,可能半年后就落后了。而且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影响了客户的购买意愿。”
现在的江铃汽车,总部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气派的研发中心里,几百名工程师正在研发新一代新能源车型;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组装车辆;全国 300 多家 4S 店里,销售人员忙着给客户介绍新能源车型的优势。“从南昌的小作坊到年销 26 万辆的车企,我们用了 68 年。” 一位老员工感慨,“但转型的路才刚开始,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四、未来:新能源时代的 “二次创业”(2025-2050)
站在新的起点,江铃汽车明确了 “新能源化、智能化、国际化” 的战略目标,未来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从传统商用车企业向综合型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转型,打造 “百年江铃” 品牌。
(一)新能源攻坚:打造全系列绿牌车
江铃计划未来五年投入 100 亿元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 “三电” 核心技术。“我们已经和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联合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预计 2027 年推出续航里程超过 600 公里的新能源轻客。” 技术总监介绍,“这种电池还能实现快充,15 分钟就能充到 80%,解决客户的续航焦虑。”
在产品布局上,江铃将实现全系列车型新能源化:2026 年推出新一代新能源皮卡,续航 500 公里以上,支持外放电功能,满足户外作业需求;2027 年推出新能源重卡,瞄准长途物流市场,采用换电模式,3 分钟就能完成换电;2028 年实现 SUV 车型全面电动化,推出基于全新平台的纯电 SUV,搭载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我们还在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计划 2030 年推出氢燃料轻客。” 新能源研发负责人说,“氢燃料加注快、续航长,特别适合物流企业使用。目前我们已经在南昌建了两个加氢站,进行小规模试点。”
(二)智能化升级:让汽车更 “聪明”
江铃将投入 50 亿元建设 “智能汽车生态系统”,重点研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2026 年推出的新能源轻客,将搭载 L2 + 级自动驾驶系统,能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 智能网联负责人介绍,“这能大大降低司机的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
在智能座舱方面,江铃将与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合作,推出语音交互、车联网、OTA 升级等功能。“以后司机只要说‘导航到最近的物流园’,系统就能自动规划路线;车辆有故障,系统会提前预警并预约维修。” 产品经理说,“我们还开发了车队管理系统,物流公司能实时监控车辆位置、油耗、货物状态,管理效率提高了 30%。”
(三)产品结构优化:乘用车商用车齐发力
江铃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乘用车和高端商用车的占比。在乘用车领域,计划 2028 年推出 3 款全新新能源 SUV,覆盖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市场,其中中型 SUV 将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瞄准年轻家庭用户。“我们的乘用车要走‘性价比 + 智能化’路线,价格比合资品牌低 20%,配置却更高。” 营销总监表示,“预计到 2030 年,乘用车销量占比将提升到 50%。”
在商用车领域,江铃将重点发展高端车型,推出定制化服务。“比如针对冷链物流企业,我们推出带温度监控的冷藏车;针对房车爱好者,我们推出可定制的房车底盘。” 商用车业务负责人说,“高端商用车的毛利率能达到 20%,比普通商用车高 10 个百分点。”
(四)海外扩张:抢占全球市场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江铃计划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重点布局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的商用车市场增速是国内的 1.5 倍,而且对价格敏感,我们的产品很有竞争力。” 外贸总监介绍,“我们已经在越南、泰国建立了 KD 组装厂,2026 年计划进入巴西市场,建设年产 5 万辆的生产基地。”
在海外产品布局上,江铃将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定制车型。“比如在非洲市场,我们推出了高底盘、耐颠簸的皮卡,适应当地的路况;在东南亚市场,我们推出了右舵版新能源轻客,满足当地的政策要求。” 海外产品经理说,“预计到 2030 年,海外销量占比将从现在的 15% 提升到 30%。”
(五)绿色制造:践行可持续发展
江铃将打造绿色工厂,到 2030 年实现生产过程碳中和。“我们的南昌基地已经建成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到 1 亿度,能满足工厂 30% 的用电需求。” 环保负责人介绍,“我们还引进了水循环系统,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5%,比国家标准高 20 个百分点。”
在供应链方面,江铃将推动供应商绿色转型,要求所有供应商在 2030 年前实现产品碳中和。“我们已经和 100 多家核心供应商签订了绿色供应链协议,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 采购总监说,“绿色供应链不仅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还能降低采购成本,一举两得。”
最终,江铃汽车的目标是 203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70%,成为国内商用车新能源领域的领导者;2040 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企业;2050 年成为 “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年销量突破 200 万辆,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到那时,全球每十辆新能源轻客中,就可能有一辆是江铃的;每一个新兴市场的物流场上,都能看到江铃新能源卡车的身影。
五、发展关键点:江铃汽车的 “生存密码”
从南昌的小作坊到年销 26 万辆的汽车巨头,江铃汽车 68 年的成长之路,藏着四个关键的 “生存密码”。
(一)合资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江铃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合资合作的助力。早期引进五十铃技术,解决了 “造好车” 的问题;与福特合资,获得了全球采购体系、先进管理经验和品牌背书;现在与宁德时代、华为合作,攻克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难关。更重要的是,江铃不是简单地 “拿来主义”,而是在合作中消化吸收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合资不是依附,而是借力发展,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 董事长的这句话,道出了合资借力的真谛。
(二)商用车专注:把主业做到极致
在汽车行业,江铃一直以 “商用车专家” 著称。68 年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江铃始终把商用车作为核心业务,从轻型卡车到皮卡、轻客,每款产品都做到了行业领先。这种专注让江铃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功底、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忠诚的客户群体。“商用车市场虽然小众,但需求稳定,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就能长期盈利。” 商用车业务负责人说,“我们的全顺轻客,十几年没变过核心定位,却能一直保持销量领先,就是因为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顺势转型:紧跟时代步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江铃总能在关键节点顺势转型。80 年代抓住技术引进的机遇,从手工作坊升级为现代化工厂;90 年代抓住合资浪潮,实现国际化发展;现在抓住新能源革命,启动二次创业。虽然转型过程中会有阵痛,比如 2025 年的利润下滑,但这种 “顺势而为” 的战略定力,让江铃总能在行业变革中站稳脚跟。“汽车行业变化太快,不转型就是等死,转型慢了是找死,只有踩准节奏才能活下来。” 总经理的话,总结了顺势转型的重要性。
(四)品质为王:赢得客户信任
江铃汽车能屹立 68 年不倒,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品质。从早期引进五十铃的质量标准,到现在建立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江铃始终把品质放在第一位。“我们的每辆车都要经过‘三高’测试 —— 在零下 30 度的东北测低温性能,在 40 度的新疆测高温性能,在海拔 5000 米的青藏高原测高原性能。” 质量总监介绍,“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客户愿意为江铃的车买单,很多客户都是祖孙三代都开江铃。”
六、结语:百年车企的 “初心与征程”
从南昌废弃兵工厂里的第一颗螺丝钉,到年销 26 万辆的汽车巨头;从手工敲打的 “井冈山” 卡车,到智能化的新能源车型;从地方企业到出口 20 多个国家的国际化公司,江铃汽车的 68 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
这背后,是合资合作的智慧,是专注主业的定力,是顺势转型的勇气,更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前说起商用车,人们想到的是 “粗糙、耐用”;现在说起江铃,人们想到的是 “智能、绿色、可靠”。
未来,当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当智能化改变出行方式,江铃汽车这个 68 岁的 “行业老兵”,将以 “二次创业” 的姿态,在新能源时代书写新的篇章。而江铃的故事也将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只要坚守初心、拥抱变化、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成就 “百年基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