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都”这标语说出来,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都能联想到杭州,剩下那个,说不定还真在阿里楼下吃着盒饭刷着手机呢。
对很多人来说,杭州=虚拟经济天堂,鼓捣APP、种电商、谈创投,实体制造?大家心里头还真就时不时冒出点小问号:“杭州除了电商还能整点啥?”
但你要真说杭州只会玩互联网,恐怕是有点低估了这座城市的脾气。
咱们不妨从汽车制造这个高端赛道聊聊——谁不知道国内汽车江湖已经杀成一锅粥?
一会儿这家扔出个10万级电动爆款,一会儿那家又把智能驾驶卷到007那种刺激,杭州在这场乱斗里到底哪路角色?能不能当一回“城市主角”?
说起杭州造车这事,很多人第一反应还停在“吉利”,然后大概率会跟“零跑”串在一起。
网上经常用“杭州双子星”来形容它们,听着像奥特曼CP,实际上两家真在钱塘区的大江东搞出了一片“造车宇宙”,甭管你是博瑞铁粉还是零跑新贵,走进这片基地,立马会被密密麻麻的零部件厂商、设计团队还有测试跑道晃得头晕。
重点来了,这可不是“空想”,而是脚踏实地的“造血”。
事实整得明明白白,吉利和零跑的总部都安家杭州——你还真别说,“总部”这词儿挺有含金量,一个城市究竟有没有底气走高端制造,光搞点“代工”那是瞒不了行内人的。
你总部在,中高层管理、研发、甚至品牌话语权都握在自己的地盘,这才是产业升级的基本盘。
钱塘区,说是杭州的“工业发动机”,一点不夸张——吉利、零跑核心工厂全卧在这,四处转转,银河、博瑞、博越,还有极氪这些主力车型,都是这里造出来的。
旁边零跑基地,则把纯电车型摆成一条长龙——C11、T03、C01、B10,看着就像快递站点似的排排坐。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主厂不光自己忙着造车,还把一堆上下游零配件企业一起“打包”进来,搞出一条产业链闭环,小螺丝到大总成一条龙,说白了,这样的集聚效应才真叫“本地造血”,不是靠哪个外来品牌过来逛一圈就走。
这一转型,互联网“光环”虽还在,但汽车制造阵容的确一点都不弱。
今年杭州制造业新闻也爱讲“新质生产力”,啥意思呢?原来单靠拼体力组装车,这事早过时了,现在玩的是智能设备、人工智障……呃,智能算法、自动驾驶,每颗螺丝都是云端运算出来的,数十台机器人跟机关枪似的拼出车架。
这样搞下来,老百姓也能明显感受到:以前提起杭州就是阿里味儿,现在查查车标,杭州制造的分量明显抬高了。
有些时候啊,城市的“标签”捆绑得深,一旦大伙思维固化,很容易错过不少进步。
就像杭州,其实实体经济基础原本就不差,只不过阿里那几年太能吸“光”,外头的光环把不少本地制造的成绩遮住了。
我身边就有朋友,隔三差五感慨:“杭州哪里像搞工厂的地方?一股创业味儿。”
可真要翻翻钱塘区的数据,这里工业产值早就多得你数不过来,新能源车、智能装备、芯片制造都拿得出手,谁说只是“虚拟经济?”有点片面了。
你说杭州这波晋级靠啥?
首先,敢于自己当“总导演”。
造车不是组装航母,但你要是所有核心技术,全靠别人喂饭,那还不如做贴牌赚点加工费。
吉利和零跑自主研发这事儿做得挺硬核,钱塘基地不仅仅是流水线,更像是一群工程师的技术乐园。
去年零跑还整出了几个纯电小型车新平台,技改投入一砸就上亿,可以说,现在杭州的“车企咖位”不是靠蹭流量,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再一个,摸准了产业集群这根“藤”。
造汽车单靠一个厂子,那顶多是个螺丝户,资源都拼不起来。
但你看大江东这片区,零配件公司两三千家,啥都有,轮胎厂、玻璃厂、传感器厂,装配链条从上游到下游,人才流动、带动投资,生态牛得很。
这是在拼产业密度,一堆公司抱团取暖,外地也跟着抢着进来。
不光是造车,整个智能装备、机器人工厂都在扎堆,搞个园区,左手制造,右手创新,谁还说杭州只会摆互联网摊?
互联网只是杭州的一只手,汽车制造和高端装备才是另一只拳头,尤其是这两年,新能源车搞得满地跑,智能驾驶热得发烫,杭州已经悄悄把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全揽在本地了。
老话说“牌桌上没人让座”,杭州这么干就是给自己拼条出路。
其实这样看,原来所谓“高科技城市都没工业”的说法,多少是误解。
杭州以“新质生产力”带动实体升级,这事儿不是吹牛。
吉利、零跑这些老总自己都直夸钱塘区好,招人才方便,技术落地很快,资源对接也顺畅。
再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扎堆,集群很成熟,创新热情就像春天的蚂蚱——一群一群地活跃。
就说极氪汽车,也是吉利在杭州的高端玩意,用的是智能驾驶系统,外头看着很炫,实际上后面的产业创新、软件协作、供应链管理都耍得溜。
前两年行业还在吐槽“中国造车就是搞代工”,现在这股研发升级一上来,杭州这波“造车热”几乎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二次提升”。
不少业内人都在关注:吉利的银河、博瑞、博越,这些主力车型畅销到啥程度,钱塘区的工厂里工人加班赶订单,新能源汽车订单水涨船高,扩产都觉得跟不上节奏。
而零跑更是冲着纯电市场,想用百种车型撬动年轻消费群体,C11、T03那些小型车在路上看到越来越多。
瞧瞧,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配套一气呵成,说“不落后”?那是有底气的。
不过有人可能会思忖:本地造车强了,是不是其他行业会“弱化”?其实未必。
互联网、制造业可以相互赋能,像吉利这种智能汽车,背后没有杭州本地的软件开发和大数据支持,也卷不出来。
阿里当年能在杭州起家,某种意义上,也是这座城市人才密集、开放包容带来的结构优势。
反过来,吉利、零跑扎根本地搞研发,同样吸引了互联网人才“跨界”,彼此就是在补短板。
这说明,原本的“高端产业壁垒”只是人为区分,实际上这些本地实力派早就搞起联合创新了。
制造业大升级,对杭州未来也是个机会。
你看华东江浙沪这一带,产业集群拼得最猛,杭州能把虚拟和实体“一锅端”,既玩资本故事,也能靠实体落地,这种组合拳有点像“鸡蛋里加辣酱”,一把撒下去,味道更足。
具体到大江东的创新园区,未来几年还会不断有新项目落地。
新能源厂房、智能研发中心、自动驾驶测试道,城市的产业版图越铺越广。
人才吸引也变得更容易,学历高的、懂算法的、能装配的,各路人马齐聚,气氛跟“工业嘉年华”似的热闹。
回到开篇那个疑问:杭州这波汽车制造的转型,能不能成功?
我觉得,答案已经很明确,造车基地、技术研发、零配件制造,细分市场全覆盖,只要杭州继续维持产业聚合能力,把创新生态打造扎实,“互联网之都”标签后边很快就要多出一块儿“智能制造城”。
但人们印象里的变化,还得靠时间沉淀,有些标签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不过,再过几年,或许人人知晓杭州制造已经“杀疯了”,谁还敢说这里只有电商和阿里?脑海里的城市想象得更新一下。
未来杭州的路,会更宽、更深、更智能,等你去看。
互动话题:你觉得未来杭州的高端制造还会在哪些领域亮出“新绝招”?留言讲讲你的观点!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