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200,车扣下没商量!"
眼瞅着11月1号就要来了,这不仅仅是日历翻过一页那么简单。对数以亿计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一次巨大的生活震荡。你每天赖以为生的那辆小电驴,一夜之间,可能就从交通工具变成了随时会被拖走的违禁品。
这事儿的核心,就俩字:规矩。更准确地说,是新的规矩。过去那些年,电动车市场野蛮生长,各种标准五花八门,速度越改越快,电池越加越多。方便是真方便,但危险也是真的。数据不会说谎,每年数万起的火灾和数不清的交通事故,很多都和这些超标、改装的电动车脱不开关系。所以,一刀切下来,整顿开始了。
关键节点就在这几个月。9月1日,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经落地,厂家不能再生产旧国标车了。但这只是源头,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官方给了三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到11月30号截止。这意味着,市场上流通的那些不符合新标准、或者还没来得及上牌的旧车,大限将至。福建等地已经明确,过了11月30号,没登记的老国标车,就别想再上牌了。12月1号以后,还没牌照的车,抓到就是罚款扣车,甚至可能直接强制报废。
对于外卖小哥们来说,这感受可能更复杂。他们的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生命线。为了在系统算法的催促下多跑一单,很多人都依赖那些解除限速、加大电池的神车。可现在,这些车恰恰是整治的重点。非法改装,罚款可能高达5000元,车子还要被扣下来,责令恢复原状。恢复?怎么恢复?很多车出厂就是超标的电动摩托车,需要D证才能开,但大部分骑手哪有这个证。这一下,不光是车不合规,连骑车的人都可能变成无证驾驶。
这场景想想就拧巴:一边是平台催促着顾客还有5分钟,一边是路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交警,检查你的牌照、驾照、还有头盔。违规载人也不行了,以前捎个同事朋友,现在抓到就得罚款。更别提在楼道里充电这种家常便饭,一旦被查,又是几百块的罚单。这一切,就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
当然,没人否认安全的重要性。谁都希望街道更有序,电瓶车火灾的新闻能少一些。新国标车在阻燃材料、防篡改设计上下了功夫,无疑更安全了。问题在于,这场从生产、销售到路面执法的全面革新,过渡期似乎太短,冲击力太强。对于那些刚花几千块买了辆旧国标车、还没来得及上牌的人,或者那些靠着一辆超标车养家糊口的普通人,留给他们的选择时间,真的不多了。
所以,这月底前的这股抢购旧国标车、扎堆上牌的浪潮,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可能是最后的宽限期。11月1号的钟声敲响后,马路上的游戏规则,就真的不一样了。你准备好了吗?你的那辆车,还能陪你走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