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深夜为“限速事件”致歉,如今的雷军正在左右互搏!

Hi,我是唐大业,尽说大实话!

谁也没想到,一次用户的质疑,又将小米汽车和雷军推向了风口浪尖。

而这一次,小米的道歉来得非常之快,明显有点顶不住了!

01

1548匹马力的钱买900匹的车,小米深夜致歉!

5月6日,一位小米车主的帖子,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不是小米SU7出了什么安全或质量问题,而是这位车主发现被小米“锁”了。

原来,4月30日,小米汽车悄悄向SU7 Ultra车主推送了1.7.0版本更新。

本来车主们都很兴奋,期待着这次能有什么新功能,没怎么看更新详情就毫不犹豫地点了下“确认升级”的按钮。

然而这位车主更新后很快便发现了问题:“以前小米SU7是150码提醒车速过快,警铃大作。现在是135码就开始提醒,而且是警铃+闪灯+小爱提醒。”

最令人无奈的是,这个功能根本没有关闭选项,突然限速实在令他无法理解。

随着这件事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发现了问题。

明明花这个钱就是冲着SU7 Ultra的性能来的,结果倒好,这台“性能怪兽”却被小米汽车官方套上了枷锁。

更搞笑的是,小米的确给用户预留了解锁车速限制的方法,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官方圈速考核,才能解锁“排位模式”1548匹的最大马力。

小米汽车深夜为“限速事件”致歉,如今的雷军正在左右互搏!-有驾

根据更新后的新规定,车主需在小米指定的8条专业赛道活动上跑出官方设定的圈速成绩,才能重新激活全部马力。

比如在浙江国际赛车场,车主必须跑进1分46秒内,而成都天府国际赛道的门槛是1分40秒47,不同的赛道要求的成绩均不一样。

更让车主抓狂的是,要参加这个活动还要缴纳单次25分钟收费550元的赛道使用费。要是一次“考不过”,这笔开销可不小。

要花钱完成赛道考核才能解锁,这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有网友就吐槽:“我花50万买Ultra是为了体验极限性能,现在却要像考驾照一样刷分?”

还有网友表示:“花了1548匹马力的钱却买了台900匹的车,解锁赛道模式还要考赛道,和去交管APP做题减分有什么区别?”

对此小米官方给出回应称:“这么做旨在甄别驾驶能力、降低公共风险。”

也许小米这么做是善意之举,目的是提醒广大车主注意车速,千万别因为SU7 Ultra是“性能怪兽”就肆无忌惮地飙升车速。

可问题在于,雷军在宣布SU7 Ultra目标时曾说:“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豪华媲美BBA”。

去年10月其原型车更是在纽北赛道的首秀中,以6分46秒874的官方认证圈速成绩,一举夺魁,成为全球最速四门车。

宣发一直强调性能和速度,结果却给用户加了个限速的“锁”,哪怕是为了安全考虑,用户也很难买账。

因为绝大多数买小米SU7 Ultra的车主,为的都是花50多万的价格体验以前花几百万才有的“速度和激情”,小米这么做有违契约精神,损害了车主的基本利益。

02

社会责任与商业逻辑之间,雷军在左右互搏

面对波涛汹涌的质疑声,小米汽车的回应迅速且诚恳,的确堪称教科书级别。

小米汽车深夜为“限速事件”致歉,如今的雷军正在左右互搏!-有驾

5月7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先是很诚恳地道歉,表示这个“排位”模式给部分用户带来了困扰,并承认存在未充分沟通的问题,随即暂停更新并承诺4-8周内修复。

但在这份“标准答案”式的公关背后,却藏着以小米为代表的更复杂的行业困局。

在小米SU7发生惨重爆燃事故被质疑后,小米汽车到底是该牺牲部分用户的权益高居安全大旗?还是依旧以性能为营销核心,维护已经承诺给用户的权益?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小米搞官方限速“锁”这样的功能实属是有些无奈。

小米汽车深夜为“限速事件”致歉,如今的雷军正在左右互搏!-有驾

自从小米SU7 Ultra正式销售后,今年已有多起SU7 Ultra因车速失控事件登上热搜,最高时速甚至飙到303km/h。

从小米SU7发售至今这一年多时间里,各种小米SU7事故更是被频繁曝光,甚至发生了导致3人丧生的惨剧。

由于雷军是炙手可热的网红企业家,小米同样是科技领域的当红炸子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公众所关注,频繁发生的事故自然也成了焦点。

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有车的问题,也有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因小米汽车事故被放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小米。

但是从法律层面来讲,假如车主在公共道路使用全马力导致超速100%以上,很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相关车企若未设置限制措施则可能面临连带责任。

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国标规定,也明确要求车企通过技术手段管控风险。

小米汽车深夜为“限速事件”致歉,如今的雷军正在左右互搏!-有驾

所以如今的雷军和小米,不仅被流量反噬了,同时也所标榜的“性能怪兽”反咬了一口。

一边是要顾全安全问题,至少用举措证明小米在行动;一边是用户的权益要兼顾,不能伤了追求性能这部分用户的心。

可问题在于,小米通过更新限速又因舆论声势紧急道歉的行为很矛盾。而且这个安全大旗是否越过了用户权益的边界,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有车主翻出购车协议,指出根本就没有明确标注过需赛道考核解锁性能,通过更新的形式加到用户协议里,是否合法合规。

这场风波的背后,雷军仿佛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左手是企业家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另一边是资本市场对销量的疯狂追逐。

这种矛盾在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每卖一辆车就亏4.5万,全年净亏62亿,但雷军仍将2025年交付目标从30万上调至35万。

2025年小米汽车的目标是交付35万辆,而SU7 Ultra作为旗舰车型,承担着拉高品牌调性的重任。

为了冲销量,SU7 Ultra甚至以远低于预期的52.99万元的定价上市。然而,当性价比之王遭遇安全“锁链”,用户的心理落差瞬间化作怒火。

小米汽车深夜为“限速事件”致歉,如今的雷军正在左右互搏!-有驾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智能汽车时代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写。

传统车企卖的是硬件,而小米们试图用软件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但每一次OTA升级,都可能触及财产权、使用权等法律红线。对此网友也提出了担忧:“车企今天能锁你的马力,明天是不是能锁你的车门?”

从销量神话到安全祛魅,小米的困境绝非个例。就在限速风波发酵的同时,一场“去自动化”更名潮席卷车圈。

特斯拉的FSD转变为智能辅助驾驶,华为ADS悄然变成了“高阶辅助驾驶”,而小米则把“Xiaomi Pilot Pro”降格为“辅助驾驶Pro”。这背后正是小米SU事故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这说明,参数内卷的时代也许结束了,现在要比的是谁能把安全牌打好。

也许小米的回应是迅速的,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而对于雷军来说,在这场最后的创业旅途中,只有在社会责任与商业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小米汽车才能成为行业的灯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