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09四驱探索版上市,售价不到20万,国产燃油SUV性价比加速提升

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饭局上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朋友聊起换车,几年前他还是个铁杆的德系粉,言必称“高级感”“底盘扎实”,觉得三十万预算买个国产车是件有点“道义有亏”的事儿。

但最近他口风变了,对着手机里的参数表划来划去,嘴里念叨的却是:“这玩意儿,好像比那谁谁谁厚道多了啊。”

他看的,就是最近把价格打下来的领克09。

这事儿本身不大,一个车型改款降价,汽车圈天天都在发生。

领克09四驱探索版上市,售价不到20万,国产燃油SUV性价比加速提升-有驾

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像一颗探针,捅破了中大型燃油SUV市场那层长期以来由合资品牌精心维持的、有点微妙的“窗户纸”。

我们得先捋捋,过去三十万上下的燃油SUV市场,是个什么样的生态位。

这基本是合资品牌,尤其是丰田、大众这些“浓眉大眼的”选手的自留地。

它们的玩法很成熟,一套组合拳打了十几年。

第一拳叫“品牌锚定”。

通过长期的市场教育,在消费者心里种下一个锚:我这个标,就值这个价。

一辆汉兰达,哪怕内饰朴素得像上个世纪的招待所,配置给得抠抠搜搜,但它就是“保值”“可靠”的代名词,这个心理账户一旦建立,消费者就会自动为其支付5到10万的品牌溢价。

第二拳叫“精准阉割”。

你看它们的配置单,就像在解一道精密的数学题。

每个版本之间,配置差异拿捏得死死的,总有那么一两个你想要的功能,放在你预算之上、但又“踮踮脚”能够着的那个版本里。

想多要个座椅通风?

加两万。

想要个好点的音响?

对不起,顶配请。

这种“刀法”,逼着你不断做妥协,最终让你觉得,能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买到那个标,已经算是一种胜利。

领克09四驱探索版上市,售价不到20万,国产燃油SUV性价比加速提升-有驾

这个体系能运转,核心在于一个前提:没有掀桌子的人。

大家都在一个默契的框架里玩,比的是谁的刀法更精准,谁的品牌故事讲得更动人。

国产车过去也想冲进来,但往往是在外围敲敲打打,要么是尺寸小一级,要么是品牌力还撑不起这个价格,始终没能真正打到腹地。

现在,领克09干了件什么事?

它不是在原有的规则里陪着玩,它是直接把一张B级SUV的价签,贴在了一台C级(甚至更大)SUV的脑门上。

当一台车长超5米、轴距近3米,用着Nappa真皮、前后排通风按摩加热配齐、底盘还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大家伙,把限时价格定在20万出头的时候,它产生的效果就不是简单的“性价比”了,而是一种“价值体系的重估”。

我们来算一笔账,这是一笔纯粹的“消费者剩余”账。

过去,一个消费者手握28万预算,他可能会去看汉兰达。

他支付了28万,买到的是“丰田标的可靠性预期”+“一个中型SUV的壳子”+“一套够用的基础配置”。

他的心理预期是被满足的,但不多。

现在,同样是这个消费者,他看到了21万的领克09四驱版。

他发现,他只需要支付21万,就能买到“一个尺寸更大的壳子”+“一套远超汉兰达的豪华配置”+“一套理论上更高级的机械结构(全时四驱、双叉臂)”。

这中间凭空多出来了7万块的差价。

这7万块,才是这次降价事件的核心。

它不再是小打小闹的优惠,而是直接打在了合资品牌“品牌溢价”这个命根子上。

领克09四驱探索版上市,售价不到20万,国产燃油SUV性价比加速提升-有驾

它逼着消费者去思考一个很本质的问题:我为那个标,多付的这7万块,到底买来了什么?

是更可靠的发动机变速箱?

好像现在国产三大件的口碑也上来了。

是更低的油耗?

48V轻混和双擎的差距,靠这7万块的油钱得开多少年才能追回来?

是更高的保值率?

当新车价格体系都崩了的时候,二手车的保值率就成了一个需要打上问号的“后视镜”数据。

这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战”。

过去合资品牌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对机械、对配置、对成本的理解是模糊的,只能依赖品牌这个最简单的“启发式决策”工具。

而现在,随着信息的透明化,以及国产车用“堆料”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进行市场教育,消费者开始学会“算账”了。

他们开始扒底盘,数气囊,看座椅材质,对比轴距和后排空间。

当消费者开始低头算账,品牌的光环就开始褪色。

这就好比你一直去一家装修豪华的馆子吃饭,习惯了它高昂的客单价。

突然有一天,隔壁开了家新店,用着几乎一样的顶级食材,请了水平相当的厨子,但价格只有你常去那家的一半。

领克09四驱探索版上市,售价不到20万,国产燃油SUV性价比加速提升-有驾

你可能还会因为习惯再去老地方,但心里一定会犯嘀咕:“我之前是不是当了很久的冤大头?”

当然,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汽车行业被新能源车搅动得天翻地覆。

电车用一套全新的成本和价值逻辑,把所有燃油车的定价体系都冲得七零八落。

过去燃油车可以舒舒服服地按照发动机、变速箱、品牌力来划分三六九等,现在不行了。

电车告诉你,我没有发动机变速箱,但我有大彩电、大沙发、零百加速三秒多,而且用电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跨维度的竞争,逼得燃油车阵营内部必须进行残酷的自我革命。

尤其是对于领克这种诞生于燃油车时代末期,本身定位就偏高端的国产品牌,它的处境更尴尬。

往上,有新能源的科技光环压制;往下,有更便宜的自主品牌。

它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所以,这次降价,你可以看作是领克在为自己的燃油车产品线,抢夺最后的时间窗口。

它不再执着于去证明“我能卖得和合资一样贵”,而是调转枪口,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技术储备和供应链优势,去执行一次“降维打击”。

目标用户,就是那些预算在20-30万区间,对新能源仍有顾虑,但又对合资品牌“挤牙膏”式配置感到厌倦的庞大中间群体。

说白了,它在赌一件事:当价格的优势大到一定程度,足以抹平品牌的惯性时,消费者的决策天平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倾斜。

这事儿在手机行业发生过,在家电行业也发生过。

现在,轮到汽车了。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当然是好事。

神仙打架,凡人得利。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才能让消费者用更合理的价钱,买到更好的产品。

至于那些还躺在功劳簿上,想靠一个标就轻松赚钱的品牌,恐怕得认真掂量一下,自己的那张“窗户纸”,还能糊多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