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九月销量刚刚公布,26265台。其实这个成绩也算还不错了,毕竟去年同期可能只有2万多点。看一下今年1到9月总计突破了22万台,数据感受还是挺稳的。反正我觉得不算悲观,至少比去年多出个什么8-9%左右(这估算嘛,不一定准)。这两个车,CR-V和英仕派,表现得很扎实,市场占有率还保持稳定。
说到CR-V,销量14355台,同比去年只增长1.5%,环比涨了7.4%。你知道的,紧凑型SUV那块竞争多激烈。去年销量本来也差不多,关键是这个车定位很明确——2026款价格在18.59到24.99万,价格区间不算低。它的市场别人都知道,空间够用,品质也还行。销售员提过一句,这是我们店里最稳的那几款车之一。感觉很多买家对这车还是认可的,毕竟它不像某些车型那个销售火爆完就凉了。
英仕派更有趣。9月销量5162台,去年同期增长了45.8%,环比也上涨了6.9%。这个价格区间在18.28到21.38万,定位中型轿车。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市场上中型车压力挺大,很多人都推荐买合资紧凑型轿车,因为价格更合理、油耗更低、维修也方便。英仕派能保持增长,说明它在某些细分市场还是有坚持的力量。
不过说实话,今年赛道变得更难。除了市场整体放缓,还出现一些新情况。像我身边老司机朋友说,车市这几年来,一直在拼新车、拼环保。而我脑海里反应过来的,赶快转成赶快生产电动车、混动车就是了。要不然,晚上怕的不是竞争不激烈,而是政策突然变味,限制更多了。
说起这个我还挺头疼。有时候觉得,这版图上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车企在研发上,真得像我开玩笑说的仿佛拼命跑到跑到终点线的马拉松,但看到线上和线下的供链压力——最靠谱的供应链或者核心零件,调动起来都像打仗。有家公司还在抱怨,供应链那么多年了,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还是得靠捡漏上料过日子。
我记得有一次跟修理工聊天,他还笑,说:以前只修发动机,现在越修越像修心理。笑着摇头。有意思的是,这里,咱们常说,车买了,维修才刚开始。这个圈子其实很现实。可能某款车销量缩水了几千台,厂家就得把终端也跟着压缩。你看,同价位的车型,实操差别其实也挺明显的。比如说,一台省油的韩系车和一台配备丰富配置的日系车,价格差不多,可用性真不一样。这也是我们观察市场的一点小窍门。
其实我曾经在朋友圈翻了个相册,是去年买车时候的照片。那会儿还挺期待某款SUV,觉得空间够用、外观也行。结果用了半年后,觉得油耗偏高,底盘有点硬。诚然,厂家也在不断微调,比如提高了保值率,估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大概在7块钱左右,但那时的我,心里一直在盘算:换一车要不要考虑混合动力?还是干脆等下一款纯电?这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说到换车,买这个价位的车,真是挺纠结的。你知道的,市场上同价位车型基本都差不多,还能讲什么差别?品牌认知、售后服务差异化,还有就是这个车能不能满足家庭需求。像我朋友说,动辄过十万存款,我还要考虑性价比。这个问题其实无时不刻在折磨着我。
再说回来,你知道像飞度、思域这两个系列的退役消息吧?真有点像彻底凉凉的节奏。市场变了,消费者也变了。曾经火爆的那波年轻人心头英雄,现在感觉已经遗忘了。你说,车系为什么会凉凉呢?不单是因为销量不够硬,更多是品牌和研发不给力。很多厂家连个新车型都等得不耐烦,就盯着老车继续逆风翻盘。
哦对了,有个细节补充: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些观察其实很可笑。比如说,某些车企的主营反而是一两款车的销量能撑起局面,其他车就像裁员一样被边缘化。市场面对抛弃证太快,车企就像个州长下面的县官,只有这几个项目刮刮乐还能赢点积分。
我一直在想,这些年,好车其实质感还不错,但就是不够聪明,懂得要跟上市场节奏。比方说,刚推出的自动驾驶辅助,感觉像笼子里的小鸟,装个钩挂着,还得时不时救它一命。你不觉得嘛?这个方向真是试错多点,才有可能出奇制胜。不过谁都惦记套路稳企业负责任,还是得看政策怎么走。
就这么看吧,现在的车市,像个大舞台,角色都换了一轮。下一步,会是什么样?我其实没太想过,可能会变成智能生态圈,但真怕变得像马路上的虚拟偶像一样空洞。
思考到这儿,我倒开始有点好奇——你觉得,下一次车市的大变局,会是谁在撑起这个江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