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用钢针狠狠刺穿一块电池,电压骤降却不见一丝火星——这不起眼的无声瞬间,正在敲响传统锂电池的丧钟。
最近,一位粉丝留言,想问问固态电池车距离量产还远吗?他说,去年冬天,他在寒风中守在充电桩前,眼睁睁看着他的电动车续航从300公里骤减到不足200公里。“什么时候才能有不怕冷的电动车?”他的问题,也是千万电动车主心中的痛。
而今,答案似乎正逐渐清晰。固态电池,这个被称为电动车“终极解决方案”的技术,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生产线。
1 竞速赛:2027年的量产“生死线”
一场围绕固态电池的竞速赛正在全球悄然上演,而2027年,已成为行业公认的关键节点。
奔驰已让固态电池技术落地,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开启道路测试,能量密度达450Wh/kg,单次充电可超过1000公里。传统汽车巨头展示出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一种决心。
东方的竞争同样激烈。丰田凭借1300多项专利优势,计划2027年推出硫化物电解质车型,并获得了日本政府1200亿日元的支持。丰田碳中和工程开发中心总裁加田敬二直言,固态电池在使用便利性和耐久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中国阵营同样不甘示弱。比亚迪已宣布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装车,2030年全面普及;奇瑞的鲲鹏固态电池目标能量密度更是高达600Wh/kg,与广汽、上汽共同瞄准2026-2027年量产窗口。
宁德时代则组建了上千人的研发团队专攻全固态电池。董事长曾毓群将固态电池研发进度分为9个等级,宁德时代目前处在等级4,目标是在2027年提高到7-8级,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2 突破:固态电池为何被称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大众前CEO迪斯将固态电池称为“游戏规则改变者”,绝非夸大其词。
安全性的飞跃是固态电池的首要突破。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后,电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热失控风险。在丰田的针刺试验中,固态电池样品全程无起火迹象,这对于经常见诸报端的电动车自燃问题,堪称治本之策。
能量密度更是实现质的飞跃。中科院实验显示,100kg固态电池即可支撑1000公里续航,而特斯拉Model Y的465kg电池组仅能跑751公里。
宁德时代选择的硫化物路线,已让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比现有电池提升40%以上。
续航与寿命的双重提升让电动车体验迈上新台阶。丰田预计将推出的固态电池车型,续航里程直接飙到1199公里。
更令人惊叹的是,若固态电池可用寿命达到传统电池的四倍,则纯电动汽车的总碳排放可减少75%。
3 迷思:半固态到全固态的过渡之路
当下市场上,关于固态电池的宣传真伪难辨。
行业仍需认清一个现实——当前多数“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过渡产品。2025年已成为半固态电池装车元年。
今年多款半固态电池车型已陆续登场: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Q2交付,适配ET7等车型;上汽MG4半固态版售价仅10.28万元,把新技术拉进亲民区间。
半固态与全固态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全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循环寿命等技术难题尚未完全破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30年将实现规模化应用,彻底终结续航焦虑。
对于消费者而言,理解这一差异至关重要。现阶段上市的半固态电池,更多是一种过渡方案,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预计要到2027年才会开始小批量落地。
4 挑战:量产路上的“三座大山”
固态电池的量产之路上,横亘着三座必须翻越的大山。
成本是第一道关卡。当前固态电芯成本是液态电池的5-10倍,80kWh电池包成本高达40万元,远超现有新能源车均价。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曾公开表示对全固态电池量产持怀疑态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技术落地的难度。
技术瓶颈同样不容小觑。固态电池中,固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不如固体与液体那么充分,导致离子传导困难。
硫化物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导电率跟液态相近但是易氧化产生有毒气体。在生产工艺上,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制造非常困难,在正负极、电解质制造环节都无法复用现有的成熟工艺。
产业链重构则是第三重挑战。对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企业而言,现有生产线与技术积累的“大象转身”,远比新入局者的轻装上阵更复杂。
固态电池的普及将重塑新能源产业链:材料端、设备端、整车端都将面临重新洗牌。
5 布局:全球竞争下的中国力量
全球固态电池竞争格局中,中国力量正快速崛起。
政策支持已经到位。中国相关部门在调研完后判断,全固态电池在理论上能做成,做出来无非是时间长短问题。政府目标是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
企业投入更是不遗余力。宁德时代对全固态电池的研究最早始于2016年。
当时,宁德时代邀请在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工作10年的梁成都加入宁德时代担任研发体系联席总裁,直接带领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组。
产业链协同优势逐渐显现。与赣锋锂业达成硫化物电解质供应合作,已完成生产线验收;同步对接小米、蔚来等主机厂开发适配车型,构建“材料-电芯-整车”协同生态。
中国凭借35%的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占比、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国和应用市场。
最后
2027年,可能会成为电动车历史的分水岭。但对于今天的购车者来说,等待或许不是最优解。
现有半固态电池已经能够提供相当不错的体验,而全固态电池即使如期量产,初期的价格也将令人咋舌。
就像2015年时,我们不会因为期待5G手机而拒绝购买4G手机。技术永远在进步,但生活需要在当下做出选择。
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既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在期待未来的同时,不错过当下的美好。
最后,别忘了关注“二十笔画生”。
如果您喜欢此文章,可以收藏,若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转评赞一个,咱们下期再见!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