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欧洲汽车产业看似坚持传统,其实早就藏有一颗电动化的种子。这两年倒是真的从表面滑入实操阶段。
我前几天和在修理厂工作的老李聊起,他一边换电池一边叹:这些中国车,走量的、便宜的,成了欧洲车企最头疼的难题。 当时听得我心头一震,这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技术和供应链博弈。
通过一些估算,去年大概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占比还不到2%,今年已经逼近5%,估算增长了几乎一倍,个中辛苦可想而知(数据体感/样本少)。这让我想到,欧洲车企由高端豪华向普及市场转变的压力有多大。他们的转型诺言其实还是价格爬升——但这次不一样,真正的走量车型,要在两三年内大规模推入欧洲市场。
比一比,欧洲的ID.Polo售价在1.8万欧,续航都能跑出300公里开外。可别小看这数字,很多人惯了燃油车的续航,突然面对电动车的充电焦虑,心里要再打几个问号:充电站够吗?续航够用吗?这才是真实战场的核心。如果比比中国品牌的几款车——比如比亚迪的电动车,价格能低点,续航能长点,充电桩布局又快又密,他们就有了先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上次加班那天,陪客户试驾一辆国产车,交到他手里的时候,他说一句:这车便宜,也能用,问题在于万一充不上呢? 说得挺现实。其实在欧洲,跨国车企早就惯了高端市场,花大价钱追求悬浮屏、智能互联,可这次要抢的,是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
这让我想到,研发其实也是个微妙的比喻。你可以把一台车想象成一台精密的厨房电器,某一块芯片就像微波炉中的打火机,成本低(样本少的估算),却关系到整台厨具的快准狠。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靠全套供应链打天下——模块化、标准化,像把微波炉拆开零件再拼装,不光省钱还快。欧洲原来斥巨资研发个性化配件,现在转向模组化生产,其实是一样的思路。
谈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觉得供应链的优势是不是就是拼拼拼零件的标准化?如果把供应链比作一条高速快车道,大家都在抢荷叶边刹车片与超长续航电池那条边线,谁占了便宜,谁就能在市场上跑得快。
说到这我也得自我更正一下:之前以为欧洲的技术领先什么的全靠自己,其实中国在智能化、软件定义、底层架构上,已经追上甚至开始弯道超车。你难免会觉得,欧洲的创新是不是还在汤锅里泡着。但实际上,欧洲在基础架构如充电网络、法规环境成熟方面还是领先一筹(这段先按下不表),以至于他们怎么能在年底前推出走量车型呢?真正的难点还在如何大规模生产以及价格打得低,对用成本的控制就像我最怕的,心算:一辆电动车如果制造成本拉到1万,卖2万,利润还可以,能争得过中国企业的整体供应链。
我曾听过朋友调侃:中国车企就像是快餐店,把原料切好,点一份就能出炉。欧洲?还在慢炖慢炖。 这其实挺贴切——中国企业在电池、电子架构、智能驾驶玩得溜。而欧洲的传统工艺可能更像做慢炖牛肉,味道不错,却不够快。
那你们觉得,未来两三年内,中欧之间会不会出现技术交换+供应链联通这样一个双赢局面?我其实没想过太多,这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比如说,欧洲会不会因为中国车企的加入,变得更依赖供应链?还是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或者,欧洲的消费者会不会因为便宜的大批量国产车而改变对品牌的认知?这个问题挺突兀,但我觉得值得想。
说到这,我还想知道,充电基础设施的改造到底要多久?凭我观察,现在欧洲的充电站像是在蹭稀饭,不够用。当年我去过一个德国小镇,充电桩密集程度还不如我家小区的坑洼路面。这问题不解决,走量的车怎么能真正普及?这就像买了新电视,偏偏没有合适的HDMI线,白瞎了大屏的潜能。
顺便,算算成本:一辆电动车每百公里的电费,假设0.2欧/度,平均电耗15度,3欧一百公里左右。再考虑到车辆折旧、维护,整个生命周期下来,基本比燃油车省个20%左右。不知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平均值算得有点离谱,反正觉得,技术差异巨大,但价格才是关键。
欧洲在追赶的路上,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很关键。中国企业的崛起已经不是梦,欧洲的老牌车厂们会不会因为压力而被甩在后面?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供应链支持,没有真正的量产能力,真的难以打翻低价冲击波。未来会不会让我们看到两者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共赢?
说到这我忽然觉得,如果欧洲能把创新不再局限于奢侈品那套,而更贴近用户的用车场景,会不会反倒更快迎头赶上?这一路走下来,真正抖出牌的还是实在的小细节。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