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细究细究,朗逸1.5L与轩逸1.6L,这对在轿车销量榜单上捉对厮杀的宿敌,为何在车主圈子里却落得冰火两重天的口碑?
朗逸驾驶者恨不得一脚油门将仪表盘踹碎,控诉其动力迟缓;而轩逸的驾驶者,则能轻快哼着小调,享受那份平顺的驾驭感受,仿佛置身于一部静谧的电动车中。
仅仅0.1L的排量之差,为何造成如此天壤之别?
今天,咱们就一层层剥开这“动力迷雾”,直击消费者那难以捉摸的“性能偏好”。
先从变速箱说起。
朗逸搭载爱信6AT,账面数据尚可,可经由大众那般调校,活生生将一部AT变速箱,开出了“与世无争”的韵味。
你若狠踩油门,它非但没有立刻响应,反倒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先要捋须沉吟一番:“年轻人,何必如此急躁?”随后,才慢条斯理地进行降挡,那份迟缓,足以让你把副驾驶上的瓜子嗑完。
那种感觉,就像满怀期待地冲向一家网红餐厅,结果等了俩小时才发现,招牌菜居然是拍黄瓜……而轩逸的CVT变速箱呢?
那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脚尖轻触油门踏板,转速指针便如脱缰野马般瞬间窜升,车速也随之提升,似乎在竭力向你证明:“我反应很快!”
然而,真实情况是,轩逸发动机的扭矩峰值,仅比朗逸多出区区14牛米,这微弱的优势,在实际驾驶中几乎难以察觉。
轩逸所营造出的那种“积极”假象,实乃一种精妙的“动力伪装”,让驾驶者误以为动力澎湃。
这犹如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虽能暂时缓解饥渴,却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
再剖析一下购车者的潜在期望。
选择朗逸的消费者,心中往往怀揣着对德系操控的憧憬,渴望体验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感,以及在弯道中游刃有余的操控乐趣。
怎料,1.5L发动机与6AT变速箱的结合,却让超车变成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倍感失落。
反观轩逸的拥趸,他们早已被日系车省油的特性所驯服,驾驶时心态平和,油门轻点,起步略慢也毫不在意——他们对动力的诉求本就不高,“够用”便已足够。
这好比,你原本期望获得的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结果到手的却是一把水果刀,自然心生不满;而你若只是需要一把切水果的刀,那这把水果刀便能让你满意。
究其根本,这背后实则是车企的“动力营销”。
大众玩弄的是“技术升级”的文字游戏。
诚然,1.5L发动机在燃油经济性方面较老款1.6L有所提升,但节省下来的成本,几乎全数投入到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中,留给动力体验的预算,可谓捉襟见肘。
日产则深谙“感知营造”之道,利用CVT变速箱模拟传统AT降挡时的声音,配合轻量化的车身设计,营造出“动力充沛”的驾驶感受。
这好比古代帝王,用华丽的服饰与排场来掩盖自身的平庸,车企也同样,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说白了,朗逸被诟病,并非输在硬件配置,而是大众误判了消费者对“德系性能”的执念;轩逸之所以能赢得市场,皆因日产将“够用即好”的哲学,成功地植入了消费者的心智。
这场动力口水战,实则是汽车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一场关于“预期管理”的博弈。
颇为玩味的是,这种现象并非汽车领域独有,在诸多消费市场中皆有体现。
商家惯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左右顾客的感知,而顾客也会因自身的需求与价值观的差异,对同款商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
因此,购车切勿只看宣传册上的参数,务必亲身试驾体验!
细致感受车辆的动力响应,切莫被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所蒙蔽!
记住,实际的加速感,远比冰冷的排量数字更具说服力!
挑选车辆,如同寻觅伴侣,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若以《庄子·逍遥游》的角度来看,鹏之动,需九万里风,而蜩与学鸠,不过数仞之间,便自以为逍遥。
车亦如是,适合自身需求的,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