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汽车:奇瑞的高端之路,是坎坷还是坦途?

星途汽车:奇瑞的高端之路,是坎坷还是坦途?-有驾

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围的浪潮中,奇瑞旗下的星途品牌承载着民族汽车工业的高端梦想,却在质量危机与市场考验中艰难前行。

“星途是奇瑞的‘三个者’:技术奇瑞的集大成者、奇瑞技术的先行者、奇瑞向上的突破者。”2021 年上海车展上,奇瑞汽车副总经理高新华这样定义星途品牌的战略地位。

四年过去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却在质量与销量的双重考验中艰难前行。一边是奇瑞集团赋予的 “高端突围” 使命,一边是市场反馈的质量投诉与销量低迷;一边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成果,一边是内部资源分配的潜在竞争。星途的高端之路,究竟是布满荆棘的坎坷征途,还是暗藏曙光的希望坦途?

作为奇瑞集团品牌金字塔的塔尖,星途被要求成为 “奇瑞的奥迪” 和 “奇瑞的雷克萨斯”,目标是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豪华品牌。然而,近期不断曝光的质量问题却让这一品牌的高端梦想变得岌岌可危,其发展轨迹中的矛盾与博弈,也成为中国自主车企高端化进程的典型缩影。

星途汽车:奇瑞的高端之路,是坎坷还是坦途?-有驾

01 品牌使命:奇瑞高端化的 “先行者” 与 “试验田”

星途品牌的诞生,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奇瑞 “冲击高端” 的战略重任。2019 年,当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车企纷纷布局高端品牌时,奇瑞也终于推出了酝酿已久的星途,试图打破长期以来 “性价比” 标签的束缚,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品牌最初定位为 “极智新国创”,核心竞争力直指 “技术”—— 依托奇瑞 24 年正向研发积淀,以及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中国芜湖、上海、欧洲都灵、北美底特律、巴西圣保罗)的资源,星途被赋予 “展示奇瑞最新科技成果” 的核心任务。从 M3X 燃油平台到 E0X 电动平台,从 STe 混动系统(宣称续航可达 1400 公里)到 “黄金增程” 技术,星途的每一次技术迭代,都被视为奇瑞向高端市场输出技术实力的关键动作。

2023 年,星途进入 “2.0 时代”,推出 “422 产品矩阵” 计划(4 款燃油车、2 款插混车、2 款纯电车),同时发布新能源系列 “星纪元”,覆盖 B 到 C 级轿车、SUV、MPV 全品类,试图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巩固高端定位。不仅如此,星途的雄心还延伸至海外 —— 已在中亚、南美、东欧等 8 个国家实现出口常态化,计划 2025 年进入全球 20 个国家,成为奇瑞 “全球化高端品牌” 的重要载体。

从战略定位来看,星途是奇瑞高端化的 “先行者”:它要先突破 20 万元以上价格带,为奇瑞集团建立高端用户认知;同时也是 “试验田”:新技术、新服务模式先在星途落地,成熟后再反哺其他品牌。这种定位,让星途从诞生起就站在了奇瑞品牌战略的 “关键位置”。

02 质量危机:高端梦想的 “绊脚石” 与信任裂痕

然而,高端化不仅需要技术与定位,更需要 “可靠性” 与 “口碑”—— 这恰恰是星途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近期,星途多款车型的质量问题集中曝光,不仅引发车主不满,更让 “高端” 标签蒙上阴影。

作为品牌旗舰 SUV 的星途揽月,率先陷入 “轴距缩水” 争议。官方宣传轴距为 2900mm,但多位车主实测后发现,实际轴距仅为 2860mm-2880mm,差距最大达 40mm。这一差异并非 “测量误差”,而是直接导致了车辆行驶中的安全隐患:前轮磨损轮拱内衬、轮胎与内衬间隙过小,高速行驶时容易产生异响,甚至存在摩擦爆胎的风险。当车主向官方反馈时,得到的回应却是 “个别车辆在极限使用场景中出现”,这种 “轻描淡写” 的态度,让车主质疑星途的 “诚信度”。

配置宣传的 “货不对板”,进一步加剧了信任裂痕。星途部分车型宣传的 “座椅通风” 功能,被车主发现并非行业主流的 “吸风模式”,而是简单的 “吹风模式”—— 前者能快速吸走汗液,后者则容易导致衣物紧贴皮肤,舒适体验差距显著。成都车主黄先生通过实测对比(用纸巾覆盖座椅通风口,吸风模式下纸巾会被吸附,吹风模式下纸巾无反应),证实了配置差异,而官方对此仅解释为 “宣传表述不够精准”,未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

更严重的是 “影响行车安全” 的故障问题。潍坊车主高先生的星途揽月,在车速超过 80km/h 时出现明显共振,方向盘抖动剧烈,多次到 4S 店更换传动轴后,问题仍未解决;许昌车主史先生的星途瑶光,在正常行驶中突发 “多系统故障”(仪表盘显示 ESP、动力系统故障),车辆直接失去动力,停在车道中央,险些引发追尾事故。这些 “危及安全” 的故障,以及官方 “拖延式” 的售后响应(部分车主反馈 “投诉后 1 个月才收到回复”),让星途的 “高端服务” 承诺沦为空谈。

对于高端品牌而言,“质量” 是底线,“信任” 是核心资产。星途当前的质量问题,不仅是 “产品缺陷”,更是 “品牌口碑” 的损伤 —— 当消费者为 “高端” 支付溢价时,期待的是 “更可靠的品质” 与 “更优质的服务”,而星途目前的表现,显然未能满足这一需求。

03 市场表现:销量低迷与海外受挫的 “双重压力”

质量问题的负面影响,直接反映在星途的市场销量上。2025 年 7 月,星途国内销量仅为 3000 余辆,同比暴跌超 50%(2024 年 7 月销量约 6500 辆),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奇瑞集团的预期,更与国内高端 SUV 市场的增长趋势相悖(2025 年 7 月国内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 SUV 销量同比增长 28%)。

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系列 “星纪元”,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作为星途冲击新能源高端市场的核心车型,星纪元 ET 7 月销量仅 1101 辆,星纪元 ES 更是只有 797 辆,两款车月销合计不足 2000 辆 —— 而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此前曾明确表示,“星纪元系列月销一万辆是及格线”,当前销量仅为 “及格线” 的 20%。

海外市场的 “逆风”,则让星途的 “全球化高端” 计划遭遇挫折。2025 年前 7 个月,星途累计出口销量同比下滑 12.3%,其中曾经的 “主力市场” 俄罗斯,销量同比暴跌 57%。这一下滑并非偶然:一方面,俄罗斯为保护本土汽车工业,大幅提高了进口汽车关税(从 20% 提升至 35%),并增加了报废车辆回收费用,直接提高了星途的购车成本;另一方面,当地媒体开始质疑中国汽车的质量 —— 俄罗斯《汽车杂志》曾发文指出,“星途部分车型的电子系统稳定性不足,在低温环境下故障率较高”,这一报道进一步影响了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销量是品牌竞争力的 “晴雨表”。星途当前的销量低迷,本质上是 “产品力” 与 “品牌力” 的双重不足:质量问题导致 “老用户流失”,品牌知名度低(对比比亚迪、理想等品牌,星途的用户认知度不足 15%)导致 “新用户难获取”,而海外市场的受挫,则让 “全球化高端” 的路径变得更加艰难。

04 组织架构调整:资源争夺中的 “定位焦虑”

面对市场压力,奇瑞集团在 2025 年 7 月对星途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将星途品牌整体并入奇瑞品牌的国内业务事业群,不再作为 “独立品牌事业群” 运营。这一调整引发了外界关于星途 “被降级” 的猜测 —— 毕竟,此前星途与奇瑞、捷途并列为奇瑞集团的三大品牌事业群,如今并入 “奇瑞国内业务事业群”,是否意味着其 “高端独立品牌” 的定位被削弱?

尽管奇瑞高层紧急辟谣,新上任的星途负责人李学用强调 “星途的战略目标和高端定位不会改变”,但 “资源分配” 的现实问题,仍让星途面临 “定位焦虑”。因为此时的奇瑞集团,有了一个新的 “战略重心”—— 与华为合作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智界”。

尹同跃在多个公开场合毫不掩饰对智界的重视,称其为 “奇瑞第一优先战略项目”,计划投入超过 100 亿元资金,以及数千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池、智能驾驶、座舱系统等领域)。这种 “倾斜式” 资源投入,与星途的 “资源紧张” 形成鲜明对比:有传闻称,奇瑞为了集中力量支持智界 MPV 车型的研发,已暂停了星途纪元原本规划的一款 MPV 项目;此外,星途渴望的 “固态电池技术”,也被明确优先供给智界车型,星途需等待技术成熟后才能搭载。

对于星途而言,这种 “内部资源竞争” 或许比外部市场压力更棘手。一方面,它需要依托奇瑞的技术与资源支撑高端化;另一方面,智界的 “优先级” 让它面临 “资源被分流” 的风险。如果无法获得持续的资源投入,星途的 “技术先行” 定位将难以落地,高端化进程也会进一步放缓。

05 技术实力:困境中的 “闪光点” 与竞争底气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星途并非 “毫无亮点”—— 在技术层面,星途仍展现出奇瑞的 “技术积淀”,这也是其高端化的 “核心底气”。

在混动与增程技术领域,星途的表现尤为突出。其推出的 M3X 超混平台,已在瑶光 C-DM、揽月 C-DM 等车型上量产,该平台搭载的 1.5T 超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高达 44.5%,WLTC 亏电油耗低至 4.2L/100km,对比同级别比亚迪 DM-i 车型(亏电油耗 4.4L/100km),具备一定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星纪元 ET 的 “黄金增程” 技术:在第三方实测中,星纪元 ET 满油满电状态下续航达到 1873 公里,远超官方宣传的 1615 公里,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增程 SUV 的续航纪录,也证明了奇瑞在增程技术上的实力。

智能化领域,星途的猎鹰智驾系统也实现了 “突破”。在与特斯拉 FSD 的对比测试中(模拟城市复杂路况,包括无保护左转、避让行人、拥堵跟车等场景),搭载猎鹰智驾的星途纪元 ET 实现 “0 接管”,仅出现 2 次轻微压线,表现优于特斯拉 FSD(3 次接管,5 次压线)。这一成绩背后,是星途配备的 30 颗高性能传感器(含 1 颗激光雷达)与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 TOPS)的硬件支撑,也体现了奇瑞在智能驾驶算法上的积累。

从用户结构来看,星途也取得了 “高端化的初步成果”。2025 年 1-6 月,星途累计销量 62668 辆,同比增长 15.1%,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更关键的是,其平均客单价突破 25 万元,超过比亚迪唐系列(22 万元)、吉利银河 L7(18 万元),进入 “高端品牌价格带”;从用户来源看,合资品牌用户占比达 54%(即超过一半的星途车主,此前驾驶的是大众、丰田、本田等合资车型),增换购占比高达 86%,这意味着星途确实 “吸引了高端用户”,初步实现了 “从合资品牌手中抢用户” 的目标。

这些技术成果与用户数据,是星途在困境中的 “闪光点”—— 它证明星途具备 “高端化的技术实力”,也能获得高端用户的认可。但问题在于,如何将 “技术优势” 转化为 “市场销量” 与 “口碑”,避免让技术成为 “孤芳自赏的展品”。

06 品牌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破局之路”

展望未来,星途的高端之路仍处于 “机遇与挑战并存” 的关键节点 —— 既有奇瑞集团的技术支撑与市场红利,也面临质量改进、品牌建设、资源竞争的多重压力。

从 “机遇” 来看,星途仍有三大优势:

一是 “集团技术优先供给” 的承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明确表示:“最强的动力、最聪明的智舱、最领先的固态电池,都会优先在星途上实现。” 如果这一承诺落地,星途将持续获得 “技术护城河”,比如即将推出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续航超 1000 公里),若率先在星纪元车型搭载,将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是 “服务网络的扩张”。星途近期发布 “双网共修” 计划 —— 当星途 4S 店无法覆盖的区域,用户可到奇瑞 4S 店进行维修保养,共享奇瑞的服务网络资源。目前,星途服务网络覆盖率已超过 88%,计划 2025 年底达到 500 家服务网点,解决 “三四线城市售后不便” 的问题。

三是 “新能源高端市场的红利”。2025 年,国内 20-30 万元新能源 SUV 市场规模预计达 300 万辆,同比增长 35%,这一市场仍处于 “增量阶段”,星途若能解决质量问题,凭借星纪元系列的技术优势,有望抢占更多份额。

从 “挑战” 来看,星途需要突破三大瓶颈:

首先是 “质量与售后的改进”。高端品牌的核心是 “信任”,星途必须正视当前的质量问题,建立 “快速响应机制”(如 24 小时内反馈投诉、7 天内解决一般故障),同时对已售车型的问题进行召回整改(如轴距缩水、座椅通风配置问题),用实际行动挽回用户信任。

其次是 “品牌力的深度建设”。当前星途的品牌认知度仍较低,需要跳出 “技术宣传” 的单一维度,构建 “高端品牌文化”—— 比如通过用户社群运营、高端体验活动(如星途车主赛道日、露营节),增强用户的 “品牌归属感”;同时,借助 KOL 测评、用户口碑传播,提升品牌的 “民间知名度”,避免陷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

最后是 “内部资源的平衡”。如何在智界品牌的 “优先级” 下,争取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如研发资金、技术落地时间),是星途管理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或许可以通过 “差异化定位” 实现共赢:智界主打 “华为智能生态 + 高端 MPV”,星途则聚焦 “奇瑞核心技术 + 中高端 SUV / 轿车”,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最大化利用集团资源。

2025 年 1-6 月,星途 62668 辆的累计销量、25 万元的平均客单价,是其高端化进程中的 “一线曙光”;而 7 月国内销量暴跌、俄罗斯市场下滑 57%,则是 “现实的耳光”。奇瑞执行副总裁李学用的 “技术优先供给” 承诺,与智界品牌 “百亿投入” 的资源倾斜,构成了星途发展中的 “矛盾与博弈”。

星途的高端之路,没有 “绝对的坎坷”,也没有 “绝对的坦途”—— 它既是奇瑞高端化的 “希望”,也是 “挑战” 的缩影。对于星途而言,当务之急不是 “喊出更高的战略口号”,而是 “解决眼前的质量问题”“赢得用户的口碑”;长远来看,则需要在 “技术落地”“品牌建设”“资源争夺” 中找到平衡,才能真正撑起奇瑞的 “高端梦想”。

中国自主车企的高端化,从来不是 “一蹴而就” 的 —— 比亚迪用了 10 年才突破 30 万元价格带,理想用了 5 年才建立 “家庭用户” 认知。星途作为 “后来者”,需要更多的 “耐心” 与 “务实”:用可靠的产品重建信任,用优质的服务积累口碑,用差异化的技术形成竞争力。唯有如此,星途才能在奇瑞的高端之路上,从 “坎坷” 走向 “坦途”。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

声明: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