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那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本田冠道,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松动。
想当年,这款车凭借着宽敞到奢侈的后排空间和本田品牌的号召力,一度是中型SUV市场里的香饽饽,有些地方甚至还要加价才能提车。
可如今,有消息称它的起售价已经降到了17万左右,甚至在一些地区的优惠力度更大,这与它高峰时期二十多万的定价相比,几乎是“腰斩”了。
这一下,让很多正在观望的消费者心里犯了嘀咕:这到底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抄底的好时机,还是一个看似诱人实则充满风险的陷阱呢?
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款车型的起落,更是整个汽车市场格局的剧烈变动。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冠道这款车本身。
它最大的卖点,也是它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那个“大五座”的定位。
在大家都挤破头去做七座车的时候,本田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的空间都留给了五位乘客,尤其是后排,坐进去别说翘二郎腿,就是半躺着都绰绰有余,这种空间感在同级别里确实是难逢对手。
可问题是,市场变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变了。
这些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很多消费者买SUV的首要需求就是能多坐几个人,六座和七座车成了刚需。
冠道的五个座位,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就显得不够用了。
而对于那些不需要这么多座位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他们又觉得冠道的外形和内饰设计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从2016年推出到现在,快八年过去了,这款车在设计上几乎没有大的改动,也就是换换中网、改改保险杠这种小打小闹。
在如今这个新车型层出不穷,设计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款车好几年不换代,确实很难再勾起人们的新鲜感。
如果说产品定位和设计迭代缓慢是内因,那么来自我们国产品牌的技术冲击,就是让冠道感到巨大压力的外因。
这种冲击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智能化和动力体验上。
你现在走进一台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里,比如像零跑C16这样的车型,迎接你的可能是几块连在一起的大屏幕,车机系统流畅得像高端智能手机,各种软件应用应有尽有。
你只要动动嘴,喊一声“打开空调,调到24度”,系统马上就能执行。
车上甚至还配备了激光雷达,能够实现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让开车变得更轻松、更安全。
再回头看看冠道,那个中控屏幕不仅尺寸小,操作起来的反应速度也常常被车主们抱怨,点一个功能要等半天,感觉就像在看幻灯片一样。
语音助手更是形同虚设,有车主开玩笑说,对着中控喊“你好本田”半天没反应,最后还是得自己伸手去按那些老式的塑料物理按键,这种体验上的落差感是非常强烈的。
动力和使用成本方面,冠道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它曾经引以为傲的2.0T发动机,虽然动力储备不错,但在今天这个油价高企的时代,百公里动辄十个以上的油耗,算下来一公里差不多要八毛钱,让很多家庭用户感到有些吃力。
更关键的是,这台发动机因为排放标准的问题,高功率版本已经无法满足最新的国六B标准而停产,这本身就说明了其技术的滞后性。
而它的1.5T版本,虽然油耗低一些,但要拉动这么大一台车,在起步和加速时就显得有些“小马拉大车”了,尤其是在红绿灯路口,旁边的电动车已经悄无声息地冲出去了,冠道可能才刚刚吼着发动机动起来。
这种驾驶感受上的差异,让越来越多习惯了电动车那种轻快、安静驾驶体验的消费者,很难再回头接受传统燃油车了。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本田品牌过去最坚固的护城河——保值率神话的破灭。
以前大家买本田、丰田,心里都有个底,觉得这车开几年卖掉也亏不了多少钱,非常保值。
但现在,这个情况在冠道身上完全变了。
由于新车价格一降再降,直接导致了二手车价格的雪崩。
很多去年花了二十三四万落地的车主,今年想把车卖掉,发现二手车商给出的报价可能连十五万都不到,一年时间亏掉近十万,这让很多老车主的心情非常复杂,感觉自己像是被“割了韭菜”。
网上流传着车主的调侃:“当初销售说这车保值,我现在懂了,是保证二手车贩子收车能保住他的价值!”当一个品牌的核心优势开始动摇,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如今的冠道,处境确实非常尴尬。
它的面前,是技术日新月异、配置高到眼花缭乱的国产新能源大军,它们用更低的用车成本、更智能的科技体验,不断吸引着主流消费者的目光。
而在它的身旁,就连一些传统的豪华品牌也在放下身段,用降价来换取市场。
比如凯迪拉克的XT4,作为一款豪华品牌的SUV,终端价格也降到了十六七万的区间。
这就让消费者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选择:花差不多的钱,我是该选择一个品牌听起来更响亮的豪华车,还是选择一台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好的国产新势力,又或者,是选择这台虽然空间大、机械素质还不错,但在其他方面都显得有些落伍的冠道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在每个消费者心中都不一样,但市场的销量数据,已经很诚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所以,冠道的这次大降价,更像是在时代洪流面前一次无奈的妥协,是燃油车时代留给消费者最后的,也是充满矛盾的一个选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