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车圈话题挺多,特别是在金九银十的氛围拉动下。你知道的,车企这老套路,每年都像按部就班的剧本,发布时间一到,市场就开始波动。刚刚我在店里跟销售聊天,他半开玩笑说:今年的热度似乎比去年更早起来了。我点头,看着他手里那一叠新款名片,好像每张都带着点新鲜感。
我在浏览最新的发布资料时,总觉得几款车其实差不了多少:续航、造型、空间,核心参数很容易被比个不停,但真实用起来,差距可能忽略不少。估算一下,像新问界M7的纯电续航,虽然号称最高680公里(体感估算,实际可能低点),我觉得大概还是在610-630之间(样本少,不能太尽信),就算如此,也比我之前试过的某些车型多了个长跑能力。而比亚迪海鸥、零跑C11,续航在300到400公里(估算/体感),日常上下班还是够用,但说白了,谁都懂,那个电池容量这个数字,尤其在细节上,有时候只是个参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点开相册,发现我拍的那张图片,角落里粘了一张便签纸——车的轮胎压力,哎,为什么我一直忽略轮胎?每次去4S店,油费和维护都要算得细一些,那胎压不过百多块钱一箍,可是不是,大家很少会想说轮胎压力低,耗油增加这事,对吧?但实际上,轮胎压力每下降1个点,油耗估计会多跑3%左右(体感/估算),这还不算轮胎寿命会缩短。
对比一下,像速腾L和新一代的国产盒子车——今天新速腾L的售价在11.49万左右,叫一个性价比高。其实我觉得,设计更年轻,内饰用料都提升了,但关键是驾驶辅助系统,这块我挺关心:速腾L的IQ.Pilot增强版,感觉比起很多同行的半自动还要靠谱一点(我猜测,是不是因为底层芯片、算法卡得更紧?),但实际体验要跑一圈才能验证。你有没有注意到,就是那些小辅助功能,靠不靠谱,跟用料、调校关系大吗?我觉得,供应链这块,像是买材料的市场——全球采购、库存波动影响很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补充一句,一辆车的售后成本其实挺微妙的,尤其是一些看似低价车,到后面维修、配件频繁,更换一块控火模块可能比车价还贵(估算/体感),这其实也触发我一个疑问:价格那么低的车,是不是牺牲了后续口碑?还是说,厂家有省钱那个套路?
有个故事是朋友转述:他修理工跟他说,开着这些国产车,最怕的不是突然坏掉,是出了问题找修理店。我有点同感,毕竟,连售后体系是否规范都要提前打个问号。你会不会好奇,这些车里用的电子元件,是不是国外造、国内装,像个拼拼凑凑的拼图?我觉得,像云辇-C的智能悬架、预瞄系统,像买了一箱拼图回来,拼成了个豪华版驾驶感受。但这些技术是不是只是堆料?还是真的提升了驾驶品质?我猜,不同车型会差别不大,只不过算法和硬件结合的紧凑程度不同。
你知道我最困惑的点在哪里?其实不光是硬件成本的问题,研发流程上,技术的成熟度就像我们买菜,早期的蔬菜一定不是最好的。毕竟,边试边改、边用边调,才是真正的研发状态。就像一款新车,到上市前,可能会经历多次田野测验,但这个测试有多少真实用户参与?还是厂里自己模拟出来的?我觉得,用户体验的这些细节,往往被忽略,直到出事故或差评才引起重视。
讲到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你会不会觉得天神之眼B-辅助这种名字其实挺惊艳?但我心里又打个问号:这个30个感知硬件,到底用在什么程度?只是前置雷达配点激光雷达?还是让人觉得好像很高端?我还在想:在城市里,反应快不快,和算法优化关系大不大?我猜猜,也许一半是硬件,一半是调教。
(这段跟你开个玩笑,没细想过——其实我觉得,现在的车,就像我们手机越装越多滤镜,其实效果有没有那么明显?只不过厂商喜欢告诉你:哇,新系统多牛逼!)这也跟效能提升挂钩,但我一直怀疑,真正差别可能还在于那些细节打磨。比如那座椅调节——我试过某些车型,调节太细碎了,都是试探性调整,摇摇晃晃才能找到那个舒服的位置。
说到安全和体验,我觉得,车内用料和设计大部分厂商都在拼视觉冲击,但那座椅包裹是不是也是个坑?你试过有些车,坐久了会觉得腰不舒服,但厂家又不怎么提。高山7的幸福感在于空间利用,61.1%的得房率,意味着实用为先。你觉得,空间够用,是不是比大尺寸更真香?
最后我还在想,那些激光雷达会不会像手机屏幕一样,只是个外壳?好比说车主都喜欢高科技的标签,但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实在。(这段先不提),但我觉得技术最终还是要落地,不能只为了炫酷。
你说,未来这些辅助和自动驾驶,是不是会变成标配?还是像快递员的那句话:’好用就行,别太炫‘?我觉得,最具体的变化,可能还藏在用车的那点小细节——你知道的,就是那个每天早上出门的瞬间,踩下油门的感觉。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硬技能,而是我们每天用车时,能不能少点烦恼。这个问题,好像永远都在,但真正能帮你解决的,还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心关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