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路过汽车展厅,看到别克这次的L7,真是让我有点意外。它长了5032毫米,比我家那台君越还宽点,感觉空间还挺宽敞。坐进去一看,后排坐垫支持腿托,腿还能伸直,挺舒服。反正感觉挺有诚意的。可是转念一想,价格又成大问题。
它的轴距达到了3000毫米,这在中大型车里不算啥新鲜,但放到别克的车型里,算是大胆的尝试了。诧异的是,它用了纯电+增程的混合动力。这个想法,跟我以前想的差不多——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还是得靠增程补一补。但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会不会以后增程都变成主流?毕竟纯电续航到100多公里,就那样,行业其实也在慢慢折腾这件事。
一台用39升油,估算百公里油耗在6-8L(样本少,估算吧),实际上其实挺便宜的。比起纯电,少点电池成本,又能保证续航,挺有趣。说句实话,我觉得这方案操作起来比纯电简单很多:不用担心每次堵车电没电,也不用担心充电站到处少的问题。只是,问题来了,这价格能不能合理?如果真到20万出头,能吸引到多少人?又会不会引来别的品牌价格战?这不又得闹价格战,那市场真复杂。
这车内饰也没我想象得那么花哨。用的最新的单屏设计,UI简洁流畅,支持苹果CarPlay啥的。座椅倒是挺舒服的,双120度也是赚的,尤其是太长途、跨城旅游时。后排的空间不错,腿还能伸得直,跟车身比例比较符合中大型定位吧。可我有个疑问:这样宽敞的空间,是否会让整车变得笨重?当初我试过几次溜背的车,空间虽大,但车身的限制让操控变得不那么灵活。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它的激光雷达和Momenta合作,跑高速就靠它们了。听说,激光雷达比普通的摄像头方案灵敏多了,尤其在夜间或复杂天气里表现不错。但我其实没想明白,这激光雷达到底用在多复杂的场景?就像我看到的那次,修理工说:这激光雷达,跑个长下坡都挺稳。但我的疑问是——真能做到全场景辅助?还是还是个噱头?(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价格,一个大难题。厂家放风是30万左右,可这只是试探市场。眼前有汉L、阿维塔、领克10等,价格都在20万到25万区间,要想靠这个价位站稳脚跟,真得冲着理性去做。大部分人买车,不就是看性价比和牌子吗?你告诉我一台别克,要价15万到20万,还能不能存在?我个人感觉,如果这车上市价能定在20万左右,市场上还能有一线机会。否则就得靠品牌溢价或是配置堆料,而不是单纯比性能。
它的研发用的全新平台这事,我以前也听说过——就是把几个不同的车架拼到一起,用得像装修房子,反正最后也是一个大拼盘。可我心里总觉得,别克能不能把平台做得更合理?难不成,像盖房子一样,把柱子多装几根,稳点?——不能太啰嗦,毕竟这个新平台听起来就像装修工人临时拼装的仓促感觉。
留白——(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这个增程器用的也是1.5T发动机。听说它最大功率115千瓦,峰值扭矩还挺大,感觉像带着个小火车装在车里似的。其实当年我也试过同样的事情,买过柴油车,结果发现,发动机越用越觉得像老爷车,什么噪音啊,振动啊都能打到脸上。这个增程器会不会也是类似的命运?毕竟它的发动机来自上汽通用,算是个标准件,别抱太大希望。
我还想到,作为旗舰车,它的操控和驾乘感受到底多高?我试过几次,觉得悬挂调校都差不多——宽敞且稳,但灵活性不算特别强。真的能扛起高端旗舰的名号么?车内那么多屏幕,调块UI都还得再琢磨琢磨,体验不一定比某些国产新贵更好。
其实我一直有个困惑:这车到底是刚需派还是炫耀派?大家在买这种价格区间的中大型新能源车,更多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个面子?这关系到价格策略,也关系到品牌的未来。
我没细想过,如果它的激光雷达能像传说中那样遇到突发状况还能自动调节,那我是不是得重新看待自动驾驶这步棋?还是只是个漂亮的摆设?这类技术,其实大家都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成熟运用,不好猜。
这车的市场反应能否对它见招拆招?车企一直在追求这个平衡点。你觉得,它能找到突破口么?或者,就像我手上的这个啤酒瓶,放得太满,轻轻一碰就倒……那就看它怎么调味了。
【你会不会觉得,车越智能越容易挂掉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