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到桂林往返一箱油跑完还剩四分之一,车友群里老张被质疑数据造假,三天后甩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截图,群里再没人说话

深圳到桂林往返一箱油跑完还剩四分之一,车友群里老张被质疑数据造假,三天后甩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截图,群里再没人说话

老张被围攻那三天,我就在群里看着没吭声。

深圳到桂林单程800多公里,来回1600出头,他说一箱油够用还剩四分之一。这话一出,底下炸了。有人说他P图,有人说他下坡滑行作弊,还有人直接@他“发动机是不是烧水的”。老张也不辩解,第三天把加油小票、高速ETC记录、行车电脑三个月的油耗曲线全扔群里了。

之后就安静了。

深圳到桂林往返一箱油跑完还剩四分之一,车友群里老张被质疑数据造假,三天后甩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截图,群里再没人说话-有驾

我那会儿刚提车两个月,看着那些截图心里也犯嘀咕。十万块出头的车,标着亏电油耗2.9升,当时销售说这话的时候展厅里好几个人笑出声。谁信啊?日系混动做了二十年也就四个多油,你一个后来者张嘴就砍一半?

但跑了大半年下来,表显3.2升,实际可能在3.5左右。市区上下班20公里,基本靠电。周末带孩子去郊区玩,发动机才会介入。有次堵在早高峰立交桥上,挪了一个小时,下桥看油耗显示0.3升,当时就觉得这玩意儿和以前开的车不太一样。

去年冬天那趟坝上,印象更深。

零下二十几度,停车场一排车第二天早上一半打不着火。我同事那台日系混动直接趴窝,电池冻得一点反应都没有。我那台倒是启动了,暖风开到26度也没见续航掉得离谱。不是说完全不掉,但至少不会让你抛锚在荒郊野外。后来听说电池结构做了调整,具体怎么弄的我也不懂,反正低温表现确实比预期好。

深圳到桂林往返一箱油跑完还剩四分之一,车友群里老张被质疑数据造假,三天后甩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截图,群里再没人说话-有驾

底盘这块儿变化挺明显的。

以前国产车过减速带,那叫一个硬。后排坐人基本就是活受罪。前阵子开朋友那台宋PLUS走了段烂路,减速带过去那一下挺舒服,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冲击感。高速上并线也稳,不会晃得你心慌。问了才知道悬挂会自己调软硬,什么传感器每秒扫描多少次,听着挺玄乎,但效果摆在那儿。

和百万级的车比肯定还有距离,但这个价位能做成这样,算是超出预期了。

车机这东西见仁见智。我妈嫌屏幕太大挡视线,我倒觉得还行。语音控制确实方便,导航、空调、音乐基本一句话搞定。比那些还得伸手按十几个键的合资车省心。偶尔也会卡顿重启,不影响开车但挺闹心。更新倒是挺勤快,隔段时间就能看到新功能,这个速度在传统车企那儿估计得等三五年。

深圳到桂林往返一箱油跑完还剩四分之一,车友群里老张被质疑数据造假,三天后甩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截图,群里再没人说话-有驾

安全配置这事儿,以前都是高配才有的东西。现在十万出头的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基本都给了。我妈上个月差点追尾前车,多亏那个自动刹车提前踩住了。事后她逢人就说“这车会自己刹车”,虽然说得不准确,但确实救了一回。

当然毛病也有。冬天开暖风,纯电续航掉得飞快。内饰摸着总觉得差点意思,虽然看着还行。这些问题存在是事实,但似乎也不至于让人受不了。

身边换车的朋友,十个里六七个都去看了比亚迪。不是说它完美,而是这个价位、这个配置、这个用车成本,确实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尤其那些每天通勤不算太远、家里能装充电桩的人,算下来五年省小几万油费,这账还是挺划算的。

秦PLUS买回来10万块,百公里三升油,电费三毛一公里,保养一万公里一次300块。我算过,五年下来用车成本三万五左右。同事那台轩逸,五年得七万多。这还没算保值率,插混的保值现在反而比纯油车高。

深圳到桂林往返一箱油跑完还剩四分之一,车友群里老张被质疑数据造假,三天后甩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截图,群里再没人说话-有驾

有时候想想挺感慨。十年前咱们还在讨论国产车啥时候能超越合资,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用问了。至少在新能源这条线上,答案大概已经摆在那儿了。

老张上周又在群里发消息,说准备给老婆也换一台。这次没人质疑他,反倒好几个人在底下问配置和优惠。

市场就是这么投票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