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实话,最近总感觉汽车产界的节奏快得让人有点晕。就拿重庆这个城市来说,车辆调校的会场就摆在了科学城,连跑个会都得带上耳机,生怕错过哪一场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讲座——这是我估算,可能偏大,但说明了行业的火热。
这几天我翻了下以前的笔记,突然发现一个细节:我在改车厂里听到一个修理工说,他手上的新款电动车成本,估算每百公里油耗(用电算)差不多在17-20度电之间(根据不同车型和使用场景,不算太大差异,样本少,体感)。
说到车型,我骑着一辆车体验,跟朋友问:你说,为什么去年认识的那个国产新能源车(比如比亚迪)能站稳脚跟?感觉它的智能辅助像大厂做的,却价格白菜。朋友笑:你以为人家花了大钱吗?其实而已,研发流程比我们想的简单点——把成熟技术拆散再组合,像拼拼豆豆一样,很DIY。
对比一下,传统燃油车,制造上的差别特别大。好比一锅炖菜,机械的部分可以大锅炖,电子系统像调料,要精心调配。现在车变智能了,软件占比越来越重。不是我瞎说,很多时候修个车,最先出问题的不是马达,就是车里的芯片和软件。这块要比机械更软,比较难硬逼。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些车标志,心里突然想:自主品牌的崛起是不是让传统合资车的日子更紧张?前几天听销售说,去年它们的销量中,自主品牌占了68.8%。能不能理解为,自己拼出来的江山反而真能站稳了?
我在想:这背后蕴含一个供应链博弈的小暗示。做一个汽车,最头疼的不是发动机本身,而是那些关键芯片电池这些配件。就像吃火锅,如果辣椒、牛肉都缺,火锅还能香得起来吗?中国的很多芯片和电池厂都不是世界第一,但靠合作和自研,逐渐追赶上了。你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汽车产业越做越像组装线+软件仓库模式?(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还觉得,很多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用人不如用技术。你看,AI已经开始参与了研发、测试、仿真。就像你做菜,有了自动炒菜机,不用心操心了。一台车的智能芯片都要经过上百个环节,堆起来像塔,也不能太大冒险——一句话,技术堆积也需要梳理。
在现场,那些国际巨头,比如博世、麦格纳,也在展览上争奇斗艳。很多人不用动手,直接在手机上点点,车里就会多一个智能助理。这真是未来了?有个同行小声问我。我点点头:未来就是,现在的模样。不过我又在想:未来的会不会有某天,车和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比如我坐在车里,像坐在自己家沙发,却不用操控,完全靠脑控指令?
没有细想过这个猜测(不确定性高),但它反映了我对智能渗透的一个直觉:只要技术成熟,未来整辆车,都有可能没有人驾驶。那个突破点在哪?是不是就像汽车产业本身一样,总在变革点上反复试探。
说到试探,我发现,今年汽车行业的成本其实还挺有趣的。比如一辆纯电车,电池成本大约在30000元(估算,波动大),包装在整车里,百公里电费大概是11-12元——我算算,电费比油便宜不少,且维护成本低。要不是电池贵,整车的保值率应该还可以拉高。
可行业的供应链还在调整中。有个修理工还跟我抱怨:现在车多,修个电池都得预约,等货很麻烦。你看,产业链的每一级都像搭积木,稍一出错,整盘菜都变味。
我真心想问,未来是不是每个城市都会像重庆一样,搞智能网联创新?或者,这个量产测试的重镇,会不会变成无人驾驶的试验场?有没有可能,未来的汽车就是一台移动终端——我们连接着手机、导航,还能在车里看电影、开会?其实也不奇怪,就像现在我在咖啡厅喝咖啡,旁边座位就有人带着耳机忙着开会。
这些思路不断跳跃,其实就是我对行业乱象的观察——不确定,但脑子总在拼接。我还记得有人说:做车不是简单造个壳子,还要考虑你用什么芯片、用什么软件。是不是有点像装智能家具,你会不会觉得,一台车越智能,越像居家好伴侣?
这让我更想知道:未来我们会不会变得更加依赖这些车?还是会像现在一样,有人嫌麻烦选择传统燃油,有人乐在其中乐享电动。思考到这里,不禁觉得,汽车这事儿,和我们生活一样,充满了选择和妥协。
说了这么多,想起那次——朋友开的那台国产新能源车,说他开了半年,油费、省心省事——让我突然觉得,再怎么变革,最后还是要落地到人和车的真实体验上。这段时间,我也在观察周围人的反应——他们真的关心技术吗?还是关心那份安全感?
时间一久,不知道未来会走到哪儿。也许就是那个细节:你下班路上偶遇一辆自动驾驶的车,灯光亮起,微笑看你一眼,那一秒,似乎未来已经在路上迎面而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