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极狐T1要上市的消息,我真心觉得那些订了星愿410km版的朋友,得赶紧再考虑下一次。这事儿很现实,咱们买车,基本上都是拿配置和心里数掂量的。星愿410km,价格大概在11万到12万之间(这估算的,不是特别准,但差不多),T1啥价?我看了下消息,好像也是11万多。就是说,价格相差不大,但配置的硬核差别就挺明显。
我一个朋友,刚买星愿,问我:这车值不值?我说:就配置来看,星愿像个半成品,亮点不多。当时我在店里体验,之前试驾,那座椅偏硬,仪表屏也没啥炫耀点,个别功能还跟不上。结果只听他叹了口气:感觉买错了。后来听说T1来了,配置直线上升,真心觉得,别的车都在拼性价比,极狐反其道而行,把一些实用而且不炫耀的配置很用心堆了。
几天前,我还翻了下笔记,搞笑的是,T1配的那个电动遮阳帘特别实用,夏天晒不透、降温快,平时简直是防晒神器。这配置在同级车里不多见,给实用主义加了分。想想,夏天出去开车,有了遮阳帘,穿短袖都不怕晒黑了。
到处走访,发现空间可能才是选择的核心点。T1轴距比星愿多了不少——据说多了10cm(这体感估算的,因为我没量过),上次看了个实车,觉得后排腿部空间几乎可以打乒乓。这是我喜欢的,因为我平时载着一家人,空间大点,心里才踏实。问了个修车工,他说:空间大,维修方便多了。这话挺朴实,但也让我心里想:车子用着顺,才是真的。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边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星愿座椅的塑料缝隙多,气味也重,咱别看新车挺香,其实三个月别说没味,能散掉的很少,天啊,家里还养猫呢。T1座舱,用的零醛材料,多少让我觉得安心一些。对于敏感体质和喜欢安静的人来说,这点挺重要。
这会儿我在想,T1是不是把性价比这事儿玩到极致了?配置堆得实在,价格又不贵。座椅加热、座椅通风、每个细节都在考虑北方用户的实际需求。至少我自己理解,像座椅加热,不止寒冬用,冬天起个床也避免冻着。
有人会问:配置堆到这份上,车子会不会很重?其实我估算,T1的大屏、多功能座椅,可能会增加一些重量,心算一下,可能多出20公斤左右。用惯了轻巧车的人,可能会觉得沉,但这沉得值。
也不是全无缺点。T1的充电接口位置,看起来设计得挺方便,实操时差点忘了插线,设计师这块没考虑得太细(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用惯了之后都成自然而然了。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个问题:T1的价格会不会会变?官方还没正式下线,但这种配置堆得多的车,不会坐地起价吧?还是说,极狐算是诚意 masa,一出来就给到这个配置和价格,谁都看得出来,就是奔实用的。
我还琢磨,极狐其实挺会玩差异化的。看似无聊的配置——无线充电、扶手箱的USB接口、照明氛围灯——这些都不是特别炫,但一堆堆堆,组合起来就很有用心。让我心里似乎能感受到,极狐这次真的是想走量,不是追求豪华。
只是我得问一问:这样的配置,普通用户真在意嘛?我觉得一部分人买车的主因其实还是稳。别说配置了,空间省事、用着顺手,哪怕少点花哨,也能心里平衡。尤其是北方北中南这种气候,座椅加热这些,真比啥智能车载系统还实在。
到这儿,我又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星愿在配置上花的钱,没能解决用户的实用痛点?也许是锦上添花太多,没下足斤两。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还没搞明白一个问题:T1的成本到底控制得怎么那么好?是不是用的原料便宜,但用料讲究?又或者,极狐在供应链上做了哪些奇招?我猜有点不太靠谱:会不会在某个细节上,反而比星愿踩了坑——如电池包的稳定性或制造工艺?(这段猜测没细想过,也有可能是我多想了。)
极狐T1如果真能把配置一股脑堆进去,价格还能保持得不变,未来我想,动静可能会很大。车主们是不是都在期待这款新车的一切?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关心用得顺不顺手。毕竟,买车嘛,不就是为了每天能看到的细节吗。
这句:那你觉得,配置堆到这个程度,价格还能再降点吗?我想,还有可能,极狐为了保持市场热度,会在未来或某个细节做文章吧。就像你平时买衣服,想多送点配饰,车子其实也是一样的,用手感、体验拼配比。
未来会怎样?我也不敢保证,但那天我看到停车场边,刚到的T1紫色款,反光很漂亮。那一瞬间,我开始想:可能真的会有那么一辆车,在不追求大排场的前提下,用心堆着每一个细节。
可触摸的小细节——那块中控屏幕,黑色边框的划痕,还没注意到之前,或许就是它告诉我:用料、细节,才是真正的用户体验。
你说,买车这活儿,真是技术活么?还是心思活多?我觉得都是,但最后能用到位,才最靠谱。
这条路,永远都不会有终点。你会怎么选呢?还是说,下一次我还会不会在展厅看着A柱,想起那些配置堆砌的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