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做自动驾驶,谁都觉得自己是主角,这场比赛看谁能笑到最后。但我想问一句,技术牛真的是制胜法宝吗?你技术再厉害,街上能见着你家的自动驾驶就是本事。结果呢?不少大牌公司不是没钱,就是没车可用,还不如那些踏踏实实造车的。
先说那几个名字熟悉的。Waymo大家都说牛掰,什么激光雷达、深度算法,宣传片拍得跟科幻片一样。可回头路上一看,Waymo的车比共享单车还难碰见。真不是它技术差,根本原因是没车。没自己工厂,靠车企合作,结果车企自家业务都忙得不行,还能把多少产能分出来?Waymo这点量,还谈什么规模化落地?
反观特斯拉,直接自己造车,工厂一拍脑袋说升级就升级,德州、柏林两大工厂,电池技术说跟就跟。这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是看你能不能把技术装到车里,然后让这些车满大街跑。特斯拉这种模式,有市场了工厂加班造车,有新功能了,更新软件一推送,大家都能体验到。这就是自己掌舵的好处。
这里插一句,技术再牛,如果没有产业链配合,就是刮风下雨都在纸上谈兵。我看Cruise这些牌子就挺尴尬,母公司通用分点油给它,有点车可玩可是想大干一场连车都不够。Uber以前做网约车,借着大家的私家车混得风生水起。等真想玩自动驾驶,才知道手里什么都没有,全靠别人给车,结果平台算法疏通了,没硬件就是瞎子打拳。
还有个事很多人没算明白,就是不同国家的政策五花八门,车企不能灵活调整本地运营就全成了摆设。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比如FSD,在中国不光能跑,还基本不被限制。跑去欧洲,就被交管局摁住,规定死了只能在高速公路用,主城区想用还得排队审查。技术一样,体验却天差地别。你有车也没用,一条政策就能让你半身不遂。
就算解决了量产和部署,另一个大坑马上出现:成本!自动驾驶技术本来就烧钱,硬件、算法都不是便宜货。再加装点高端传感器,动辄好几万美金一套,谁家普通人能买得起?这个游戏早就不是谁技术高谁能卷钱这么简单,得是谁能把成本打下来,让大家都买得起。
特斯拉这里真敢想敢干。柏林工厂用的CTC,直接电池和车身合二为一,零件都干掉一大半。不光生产简单了,重量也降了10%,电池续航还顺带提升。这操作一出来,自动驾驶搭载的成本立马地板价。Model Y的新款,价格直接掉到25万这个区间,之前觉得贵的,现在咬咬牙也有想法了。你说其他车企呢?零件到处外包,也许还能降点成本,但整个链条不在自己手里,价格基本由别人说了算。
电池又是另一个决定输赢的点。特斯拉用4680电池,全干法电极,又快又省钱。柏林工厂每分钟能造百来颗电芯,良品率93%,量越大越好搞。工厂一扩产,合作一升级,成本几乎天天在降。那些靠外头订电池的公司,供应厂商一停工,价格就暴涨,自己还吃不到技术升级的红利,这不就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头了?
说到这儿,又得提一句中国。中国制造业这根大腿谁都想抱,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一年1200多万,全球四成,全世界没法比。比亚迪、蔚来、小鹏这帮厂牌,从零件到整车基本全自研,造出来的自动驾驶硬件比欧美便宜好几个台阶。说实话,自动驾驶企业谁想搞量产降成本,找中国供应链没错的!
政策也不容小觑。中国这几年规章制度愈发明朗,八部门出方案,L3级能生产了,保险和责任认定流程拉直了。自动驾驶公司最怕的不就是不明不白,出事故没人兜底?这回政策跟上了,企业纯心去做研发生产,谁还怕?反观欧洲,政策死板,技术限制,想落地基本就是长跑,结果差距越拉越大。
再看特斯拉,眼光早就放到中国了,上海工厂计划4680电池产线,凭啥?就因为中国供应链强,工程师多,干活快,出活稳。现在国内不仅能造便宜的电动底盘,激光雷达和主控芯片也可以自己搞,硬件、软件加服务全部能兜底,谁还怕没配件?
市场上有个误区,大家都爱谈谁家算法厉害、谁家激光雷达更牛。其实自动驾驶要想赢,脸上得有技术,兜里得有硬件,身边得有供应链,还得有政策助力。这几样合起来,谁搞得好谁能赢。
举个例子,Waymo拿着一堆专利,算法天花板,可现实是没那么多车给它用,成本一高就无路可走,落地变成空谈。特斯拉反而量产搞定,成本控住,供应链联动,自然比那些专注技术的公司更容易跑起来。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呢?政策稳、产能强、配件齐,连外企都得看着中国的脸色。谁能把技术、成本、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合到一起,谁就是最后赢家。
只有盯着技术的公司,未来必然掉队。自动驾驶再好,实验室里玩玩没意义,关键得上路,成规模,还便宜;有产业做支撑才是王道。否则几十辆车,几百人才,成本一高,市场一冷清,哪怕你算法领先世界都是白搭。
所以现在再回头看这个赛道,不是单纯拼技术了。真正上台的,是那些既能把硬件快速量产、成本打下来,又能面对市场和政策快速调整的企业。你有车、有供应链、有政策、有生态,这才是铁打的竞争力。Waymo再牛,得有人愿意让它技术落地,有车让它跑才行。特斯拉挥舞自产体系,握着中国供应链,成本压得最狠,反应最快,这就是它能‘街上随处可见’的底气。
以后谁会是主角?看谁能把技术和量产结合得最顺,谁能让用户花得起,又用得爽。自动驾驶归根结底是个‘下地干活’的领域,不搞规模不控成本,全是空中楼阁。等哪天马路上的自动驾驶成家常便饭了,那说明这场比赛真正结束。现在看,特斯拉是把全局都玩转了;等其他玩家把‘车子、供应链、成本、政策’一起梳理顺了,也许下一个赢家就是他们。
技术厉害不是不重要,但量产能力才是胜负手。算法和传感器再强大,没车就像拳王没有擂台。只有把产业链、成本、政策和市场全部抓在手里,才是真正的量产密码。现在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终极赢家,但有一点确定——下一步不是谁技术最牛,而是谁能让自动驾驶平民化,让路人随手都能用上。这个宏愿才是所有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最该追的终极目标。
真到了那一步,自动驾驶就不是谁家噱头,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才是比赛终点。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