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再度吃官司!美国车主集体起诉,高端电池骗局藏不了了
**
**
谁能想到,一向代表“德国精工”的保时捷,这回在美国又遭痛击。2025年10月9日,当地一家地方法院把一份集体诉状收下,主角是开着Taycan的车主们。事情的导火索其实很家常——家用充电器。
先说型号,名字不短:Mobile Charger Plus和Mobile Charger Connect。厂方宣传接上40 安培电源,9.5-10.5小时就能灌满电。车主一试,发现时间几乎翻倍;有的人蹲在车库干等,电量还没跳到100%。更糟的是,这两款盒子还会发热,把插座烤坏,甚至留下火灾隐患。
如果这听着似曾相识,那您记忆没出错。2023年,保时捷就因为类似缺陷退过钱、换过带温度传感器的新版本,本以为平事了,结果两年后又重演。原告说得直白:那次只是“贴创可贴”,根子上的问题压根没动。就算换了新版或者打开所谓“充电限制”功能,充电速度依旧慢得离谱,而品牌方早知道情况,却迟迟不启动召回。高端车拼的就是做工和售后,这样的“二进宫”直接把信任值打到谷底。
祸不单行,充电器的烦恼还没收尾,电池安全又跳出来刷存在感。2023年12月,NHTSA公告称充电线过热可能起火,命令召回41 345辆2019-2024款Taycan,解决方法是换上带温感的新线缆。到了2024年3月,保时捷自己追加召回749辆2021-2024款Taycan,车型包括Taycan 4S、Taycan 4 Cross Turismo等,原因换成了高压电池或许短路、触发热失控。
追根溯源,这批电池来自波兰的LG Energy Solution。早在2021年保时捷就摸到过一起“充完电蹿火”的案例,2023年疑似事故增多,直到2024年才拿出范围更大的召回清单。充电系统发热、动力电池短路,这两颗“炸弹”一起摆在那儿,等于直接揭穿了保时捷在电池管理环节的短板——既没拎住供应链,也缺少实时监测。
更有反差感的是,官方广告还在高调推2025款Taycan:320 kW快充,“18分钟冲到80%”,起步价91.80万。可一边是慢得要命的家充盒子,一边是接二连三的安全召回,消费者自然要问:你说的快、说的稳,到底靠不靠谱?
外企翻车的不只保时捷。2025年,特斯拉也被加利福尼亚州车主拉去打官司,涉及车辆或超100万辆。起诉点很拧巴——原告称特斯拉用算法“修饰”里程表读数。洛杉矶的Nyree Hinton举例:他的2020款Model Y才跑半年,仪表盘就多报出一大截里程,提前跨过5万英里保修线,最后自掏1万美元修悬挂。社交媒体里类似吐槽一把抓,可特斯拉至今不认账,也没专门机制回应。
看下来,保时捷的“慢充”“短路”加特斯拉的“里程谜团”,外资新能源车正陷入“宣传夸大—安全掉链—诉讼追责”的循环。症结在于:有人把品牌溢价摆在用户权益前头,面对缺陷先拖再说。信任被反复透支,市场早晚用脚投票。
这恰好给中国车企递上了“窗口期”。国内掌握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电池测试数据、充电保护方案都能摊在阳光下;效率上,可以像做智驾那样快速迭代,针对家庭场景把充电体验做到“插上就放心”;定位上,借助国家倡导的“品质优先”,放下无谓的参数军备赛,从容抢占高端空位。
换句话说,外企的信任裂缝其实预示着行业重心已从“炫技”转向“安全可靠”。对中国品牌而言,只要把底线守住,把透明度做足,就能把别人的失误转成自己的加分项,在全球新能源赛场占住稳稳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