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品牌,隔三差五就能拿出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东西。
就在前不久的成都国际车展上,奇瑞汽车旗下的捷途品牌就发布了一款新车,叫做纵横G700。
这车一亮相,立马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为啥呢?
因为它放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狠话:这车能在水里连续开上40分钟。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到底是真有这本事,还是厂家为了吸引眼球说的漂亮话?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仔細聊聊这台车,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真功夫。
首先,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最吸引人的“40分钟持续涉水”。
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得先明白,平时我们开车遇到积水,都是赶紧一脚油门冲过去,生怕车在水里待久了会熄火。
而捷途G700宣传的,不是“冲”过去,而是在水里“开”。
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它的最大涉水深度有970毫米,也就是将近一米深。
这个深度,对于一个一米七多的大个子来说,水都快没过腰了。
一般的城市SUV,能有个半米深的涉水能力就算很不错了,很多专业的硬派越野车,涉水深度也就在七八十厘米左右。
所以说,G700这个近一米的涉水深度,确实是个非常硬核的指标。
更关键的是,它还能以每小时大约8.3公里的速度,在这个深度的水里持续行驶40分钟。
这就意味着,车辆的发动机、电机、电池这些核心部件,都做了非常高级别的防水处理。
对于一台插电混动车来说,电系统的防水尤其重要,一旦进水短路,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发动机的进气口位置也设计得特别高,就是为了防止水被吸进发动机里,造成严重的机械损伤。
除了动力系统不怕水,车厢的密封性也得过硬才行。
不然车在水里开,人在车里坐着,脚底下开始冒水,那场面就太尴尬了。
捷途官方说,这台车的车厢能承受相当于水下两米深度的压力,就算有湍急的水流冲击车门,也能保证车内干爽。
这就说明,G700在车身结构和密封工艺上下了血本,这背后体现的是咱们国家汽车制造业在精密加工和质量控制上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看完了它在水里的本事,咱们再来看看它在陆地上的样子。
这台G700的外观,走的是非常经典的硬派越野路线,整个车身方方正正的,看起来特别敦实、有力量感,很多人亲切地称这种设计为“方盒子”。
车尾还挂着一个外露式的备胎,这在越野圈里被叫做“小书包”,是硬派越野车的标志性元素。
前后保险杠上还各有两个非常粗壮的拖车钩,这可不是装饰品,在野外遇到陷车或者需要救援别人的时候,这都是能派上大用场的。
不过,这台车也不是一味地“硬”,它也有好玩和科技的一面。
比如它的尾灯,居然可以自己编程,让它显示不同的图案或者文字。
想象一下,你在路上开着车,尾灯上显示一个笑脸或者一句“请多关照”,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这种设计,让一台硬朗的车多了几分亲和力和趣味性。
当然,一台车光有好看的样子和一两项绝活还不够,核心的动力性能才是关键。
捷途G700用的是奇瑞目前最顶尖的鲲鹏超性能电混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一台2.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再配上两个电动机,共同来驱动车辆。
这套系统综合起来,能爆发出751马力的惊人动力,零到一百公里的加速时间只要4.6秒。
这是什么水平呢?
很多以性能著称的豪华品牌跑车,加速也就这个成绩。
对于一台尺寸这么大、重量肯定不轻的全尺寸SUV来说,能跑这么快,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更难得的是,它在拥有强劲动力的同时,还非常省油。
因为有了电动机的帮助,它的百公里综合油耗只有1.39升,这比很多小排量的家用轿车还要省。
而且它的综合续航里程能达到1400公里,基本上加满一箱油、充满一次电,就能从北京一直开到上海,彻底解决了很多人担心的续航焦虑问题。
充电速度也很快,用快充桩的话,喝杯茶的功夫,电量就能从30%充到80%,非常方便。
最后,我们拉开车门看看车里面。
如果说G700的外观是个不拘小节的硬汉,那它的内饰绝对称得上是豪华舒适。
车内的设计也用了很多平直的线条,和外观风格保持一致,但用料和配置都相当讲究。
中控台上有一块15.6英寸的大屏幕,操作起来就像用平板电脑一样流畅。
驾驶员面前的仪表盘更有意思,是一块35.4英寸的长条屏幕,而且可以像电影里的科幻道具一样升降伸缩,科技感十足。
为了照顾后排的乘客,车顶上还装了一块17.3英寸的娱乐屏,长途旅行的时候,后排的家人孩子可以看看电影,不会觉得无聊。
车里甚至还配备了一个车载冰箱,温度可以从零下6度调到50度,夏天能喝冰镇饮料,冬天能喝温热的牛奶,这个配置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座椅的功能也很齐全,通风、加热、按摩都有,开长途车的时候能大大缓解疲劳。
总的来说,捷途纵横G700这台车,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它既有硬派越野车翻山越岭的强悍能力,又有高性能车的加速快感,同时还兼顾了新能源车的经济省油和豪华车的舒适享受。
它就像一个全能选手,试图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所有需求。
从这款车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努力向上,不仅在技术上敢于创新和突破,在产品理念上也越来越懂得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