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在高速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夏天那场突如其来的分心危机。那天我正开着一辆测试车,旁边坐着个新手销售。快到休息区,他拿出手机:哥们,你说这电话怎么都突然多了?我淡淡一笑: 别说了,别动。我们都知道,开车就像在带着劣质炸弹走钢丝,稍不留神,后果不堰。
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估算——对比下车载电话的好坏,这个危害指数还得打个样本少的分。大概有个估值:在高速上,接打电话的那瞬间,车辆平均偏离路线大约0.5米(估算,体感较强)——不算多,但那一瞬的偏差可能就让你偏了线,把前车遛到护栏边上。你说,微小偏移就可能发生严重事故,合理不?这就像你开电动车,瞬间漏电那个亮灯,不大但隐隐有个危险。
在我工作这么多年里,见过一辆车在高速上追尾,一开始技术也正常,但司机在缓行时惯性接电话,左手拿着手机,视线却盯着屏幕。那会他估算他不用太注意,其实却是自己给自己埋雷。事故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快到出口时,想提前打个电话确认,结果一忙,转向时轮胎一点点偏移,后车追尾了。你要说这事变得多难?但偏偏就发生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修车工们都说,汽车的反应比起人身体还要线性得多?我想,这很像我们在操作一个复杂机关,线性越准,越容易精准掌控,也就是说——你在高速驾驶时,一点点操作不当,实际上可能放大出一堆炸弹。但我又想,难道设计者真的没考虑到这个非常人性化操作的危险?或者说,技术上还能怎样优化,减少这类手边操作的风险?我一直在猜,或许——用语音控制、或者更智能的提示,是个方向吧(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当时在高速上拍的仪表盘。那次测速表上写着:120km/h,我记得当时感觉还行,实际上心里还在担心:这个时速下,手刹突然要用,还能不能安全停下?有次测试车急刹,刹车点其实还算硬,但车子像被拉线一样,反应迅速。这让我想起现在的自动刹车系统,像是把反应提前了0.3秒,总觉得还可以多快一些。
你知道,目前高速中开车接电话的概率到底有多高吗?根据我一些有限的样本(估算,调研局限性大),大概有个2-4%的司机会这么麻烦(估算位置,也许多也许少)。这个比例看似不高,但换作日常交管来看,还是相当大的。放在市区,可能人们还更惯用点姿势,但高速呢?在高速上,偏偏快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很多人都不自觉放纵自己检查的欲望。
你说,除了手机外,其他分心行为比如吃东西或调调空调,哪些又不算特别危险?那天我跟修理工聊起来,他说:你别看光前面的司机,车上那点油水点滴都在注意,但大部分事故就是因为一秒的分神。实际上,车内的电磁干扰,无形中也在影响驾驶员的神经屏障——控温、音频、导航……都在暗中挑战司机的注意力。
前面也有人说:干嘛不装个更智能的系统?可惜我一想,现实可能没那么理想。你陪小孩录像,或者点个快递信息通知,就可能在几秒内,忽略掉前方的车流变化。我一直在琢磨:车载智能系统设计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让驾驶人养成依赖甚至误用,反倒成了分心源?这也是个矛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还能控制得住那点东西?我有个疑问:技术是不是也在偷偷算计我们这个人体模型觉得自己可以应付所有?——或者,我猜测,这其实和驾驶人的惯密不可分。你看,很多交警查到的违法行为,原因其实都很简单:就是忘了把注意力放在路上。这个忘其实很微妙,似乎代表一种以为常的心态。
那里有个细节:我曾遇到一个修理工,笑着说:现在一大堆新车都带自动紧急刹车,但你敢说,把安全完全交给机器就万无一失?我告诉他百公里油耗估算,7升左右,百公里成本在3块钱(这段保守估算),开这几百公里的成本也包含了安全成本,被分心的代价远比节省时间贵得多。
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汽车会自己警惕司机,如果他一旦拿起手机,车的语音系统会立刻提醒: 请放下手机,注意安全驾驶。但我又觉得,这样太依赖提醒,反而会让人忽视主动做出选择。你看,司机有时候就是那种边走边看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坐在车里,其实和玩飞盘一样,稍微不小心就要中招。
说到这,我有个疑问:是不是很多事故其实可以在反应慢半拍那一瞬间避免掉?跟油门踩得不够快,刹车反应迟钝差不多?但高速上,反应时间变得尤为关键。你试想,1秒钟,车速120km/h,大概是33米,差不多一辆公交车的长度,光是距离就让你措手不及。
我心里还嘀咕:那些在高速上随时打电话的司机,心里到底在想:是不是觉得我快到目的地,不差这几秒?还是,得快到不能停了?真相大概是:惯变了。以前不用手机时,注意力都在路上,你一动手,整个驾车节奏就乱了。
可能,安全这事儿,很难纯粹靠法规解决。有人会抱怨说:把手机全部禁掉,关键时刻也用不上。但我觉得不然。关键在心态——你是不是愿意为意外买单,愿意多花点耐心,放慢点节奏?这才是永远的命题。
我还在想,一个简单的细节:高速公路上,司机的眨眼频率大概是每分钟12次(估算,个体差异大)——是不是和他们注意力集中程度有关系?若能在识别到注意力分散时,车子自动做出提醒,也许事故率会小不少。这个思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挺大,但不试试,也不懂。
话说回来,日常生活的微操控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心里的控制感。你看,开车也是一种微操控的体验,觉得每天都在和自己的反应阈值打交道。这样的体验,说轻了,是在锻炼反应速度;说重了,可能就是在和潜在的危险赛跑。
你有没有觉得,驾驶就像在和时间赛跑?每一次踩油门和刹车,其实都在微调我们与危险的距离。那下一次,你会不会更留意自己手中的电线杆,或者安全提示?毕竟,快和慢之间,差一秒,可能就是一场悲剧。
这只是我一贯的小想法,突然又有个突发奇想: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大环境本身,也在默默塑造出一种重视效率,无视安全的心理?我猜测,不知道是不是有点胡扯,毕竟,惯一旦养成,要改变也不简单。倒不是说一定要变成完全静音,但起码,那点分神的瞬间,要能被及时发现,才行。
你觉得,真正能帮我们守住这片安全边界的,究竟是技术,还是文化?还是,每个人心里那条底线?很多时候,安全感很微妙,就像早上那杯热茶,刚倒好,手身都感觉温暖——不容忽视,却又那么脆弱。
说到这,我又想到一个场景:高速路上司机突然刹车,一个紧急变轨。你看,很多事故其实就是最后一秒没有应对好——紧盯着前方的视线,哪怕忽略了旁边的微弱信号,也可能错失救命的机会。
我渐渐认知到:汽车能有多智能,不如我们能否心智变得更专注?(这段我还没想清楚)可能这才是最根本的办法——让人主动放下那分心的把戏,把注意力留在路上。
我想,下一次你坐在高速上,不妨试试——把手机放在副驾驶座,闭上眼睛调整一下呼吸。也许,这会帮你多感受到车速、距离、那些微妙的瞬间。
还是要问自己:我真的愿意为一点点效率付出可能的代价吗?这问题,永远留个悬念,留待未来的我自己去思索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