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

为啥乘客爱到骨子里的“空中巨无霸”A380,航空公司一看见就头皮发麻,最后只能把它送进“飞机坟场”呢?这事儿得从一片荒凉的沙漠说起。在美国加州的莫哈韦沙漠,阳光毒辣,风沙漫天,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坟场”。一架架曾经翱翔天际的巨鸟,在这里静静地等待被拆解或腐朽。2022年,五架涂着中国南方航空标志的A380,也陆续飞抵这里,结束了它们在中国的十年传奇。这场景,透着一股英雄末路的悲壮,也让人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好的飞机,怎么就混到这步田地了?

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有驾

要说乘客有多爱A380,那简直是说不完的。我身边坐过的朋友,提起来都两眼放光。那感觉,绝了!你想象一下,走进一个窄体机,感觉就像进了沙丁鱼罐头,摩肩接踵,憋屈得慌。但A380不一样,它是个双层大胖子,一进去就豁然开朗,层高足够,空间宽敞得你甚至想原地做套广播体操。经济舱的座位间距都比别的飞机大一圈,腿能伸得笔直,对于我们这种大长腿来说,简直是福音。最神奇的是,它飞起来特别稳,而且安静得不像话。四台大发动机在外面轰鸣,你在里面却几乎听不见噪音,感觉就像坐在一个移动的图书馆里。有网友回忆,当年从广州飞洛杉矶,十几个小时的航程,在A380上睡得那叫一个香,醒来神清气爽,一点不累,感觉就像在自家沙发上看了场超长电影。南航的配置也给力,头等舱是能关上门的私人套间,床一放平,跟五星酒店没差。所以那几年,很多人出国专门挑A380的航班坐,图的就是这份舒适和安心。这飞机,简直就是航空旅行体验的天花板。

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有驾

可镜头一转,到了航空公司这边,画风就完全变了。乘客眼里的“空中宫殿”,在南航眼里,却是个实打实的“吞金兽”。这玩意儿养起来,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首先就是油耗,A380有四台发动机,跟四个油老虎似的,一小时在天上就得烧掉十几吨航油。飞一趟广州到洛杉矶的来回,油钱就够一架普通的波音737飞好几趟国内航线了。这成本,谁扛得住?其次是维护,这大家伙金贵得很,全身都是高科技,坏了个零件,国内还不一定有,得从欧洲空运过来,动不动就是上百万上千万。而且,它块头太大,不是所有机场都能伺候得了。跑道要够长够结实,登机桥得是特制的双层桥,连地勤的拖车都得是超大号的。这一套下来,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南航为了这五架宝贝,专门在广州建了亚洲最大的飞机维修库,结果呢?飞机没飞几年,机库还在那儿呢。

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有驾

最要命的是,这飞机很难“坐满”。一架A380能塞五百多号人,要想不亏本,上座率至少得八成以上。可现实呢?除了节假日高峰,能坐满的时候屈指可数。国家审计署在2016年的一份报告里就不点名地提到了,说南航的这几架大飞机利用率偏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你想想,一趟航班空着一两百个座位飞,那烧掉的油钱、付出的维护费,可都是实打实的亏损,一趟下来亏个几百万是常事。这哪是开飞机,这简直是在天上撒钱啊。

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有驾

说到底,A380在中国的失败,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押错了宝的“世纪豪赌”。当年空客设计它的时候,是基于一个判断:未来的航空市场会是“枢纽-辐射”模式。啥意思呢?就是大家都先从中小城市坐小飞机,飞到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国际大枢纽,然后再换乘A380这样的大飞机,一趟拉几百人飞向世界各地。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但它完全没算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过去二十年,中国玩的是“基建狂魔”模式,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建起了自己的国际机场。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的旅客,现在可以直接从家门口飞巴黎、纽约、悉尼,谁还愿意大老远跑到广州去转机折腾一番?这就叫“点对点”直飞,它彻底瓦解了A380赖以生存的枢纽模式。航空公司的算盘也打得精明,与其一趟拉五百人担着坐不满的风险,不如用波音787或者空客A350这种两三百座的新一代飞机,一天多飞两趟。小飞机灵活,油耗低,容易坐满,稳赚不赔。这些新机型就像是航空界的“特种兵”,精准、高效,直接对A3D80这种“重装坦克”形成了降维打击。

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有驾

压垮这头巨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国际航线几乎一夜之间全部“熔断”,A380这种专为国际长途而生的飞机,瞬间成了最尴尬的存在。它不能飞国内短途,因为起降一次的成本太高,而且装卸旅客行李时间长,一天也折腾不了几趟,完全不划算。于是,南航那五架A380只能趴在机场晒太阳,每天光停场费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其实,不光南航顶不住,放眼全球,A380的命运都差不多。除了中东的阿联酋航空靠着迪拜这个超级中转枢纽还能玩得转,其他公司早就开始“嫌弃”它了。法航在疫情一来就果断退掉了所有A380,新加坡航空作为全球首个用户,也早早地把第一批飞机送进了拆解厂。民航专家林智杰就一针见血地指出,A380的盈利能力是娘胎里带出来的问题,它的停产和全球范围内的退役潮,是市场做出的最真实、也最无情的选择。

国内A380难运营?乘客爱但航司惧,原因何在?-有驾

所以你看,A380的退役,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它背后是整个航空市场逻辑的深刻变迁。它提醒我们,技术再牛,设计再梦幻,最终还是要回到经济账本上来。我们的国产大飞机CR929在设计之初,就吸取了教训,不再盲目追求“大”,而是更注重经济性和灵活性,这才是更务实的思路。

那曾是我们离天空最近的梦,但最终,梦还是败给了现实的账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