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推动吉利“蛇吞象”吃下沃尔沃,有袁小林的一份功劳。
但随着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的持续、油车市场的演化,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去适应、去改变、去进步、去优化,才能保证不掉队。
过去一个月,汽车圈超过30位高管职位调整,排名前6的中国车企集体换防,这一轮轮的人事飓风背后,暗流涌动,透露着车企的运营压力。
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太快了!
2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持续一年的新能源渗透,给油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没有电车,就会损失50%的市场机会,油车车企销量下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大量的企业为了守住销量活下去,简单粗暴的采取了降价的方式,这的确很有效,也是聪明的策略。
各大车企之所以换防核心高管,就是为了应对更复杂、更严峻的汽车市场。
对于吉利来说,袁小林有着“不世之功”,作为最初的“并购沃尔沃总监”,其也有理由稳坐沃尔沃大中华区“一把手”,从09年至25年超15年时间,在沃尔沃体系内雷打不动。
17年升任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但过去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不仅仅从增量转向了存量市场,更是掀起了电动化的转型风暴,不少合资企业解散、外资品牌退出,新势力企业更是接二连三“梗死”,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客观来说,袁小林在沃尔沃体系中,是做出过成绩的,而且比较辉煌。
17年,沃尔沃中国区销量超11万台,同比增幅超过25%,不错的品牌形象、优秀的产品价值、低于BBA的定价,对于当时的中产来说,沃尔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同时期的BBA销量都在70万左右,但10万+的单一市场销量对于沃尔沃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
22年、23年,沃尔沃的销量达到了峰值,在一部分人眼里,沃尔沃的价值和雷克萨斯相同,是仅次于BBA的第二梯队豪华品牌,那一段时间里,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稳稳突破了16万。
但沃尔沃的增幅,基本上也止步于此。
24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5万余,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7万余,销量持续下行,“买沃尔沃的人越来越少”,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一部分原因是,沃尔沃多年没有强势的新产品登陆市场,依旧是S60、S90、XC60、XC90等车型,没有新车型就很难有增量表现。
存量市场的抢夺战,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价格战,沃尔沃更是不能免俗,过去几年,沃尔沃守住销量的方式,就是降价。
现阶段,沃尔沃S90的终端价格稳稳跌破了30万,全新上市的XC60,几乎是一口价25万的模式,用价格换取销量既是沃尔沃的方式,也是所有豪华品牌应对产业变化的下策。
只是相比于其他豪华品牌,体量较小的沃尔沃降价,更伤自己。
另一个,沃尔沃的改款动作实在太慢,而且改款幅度太小。比如说,全新上市的XC90、S90、XC60,在设计上几乎没有大的改动,内饰设计风格被网友评为“10年不改”,缺乏新意。
核心的根本,是沃尔沃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打通“大中华区”的研发工作。
沃尔沃在国内销售的车型,都是通过欧洲导入国内市场,所以才会出现改款速度慢、新车型几乎没有的问题,核心的根本,是海外也没有新车型!
作为被中国资本收购的企业,理论来说沃尔沃应该更好的服务“资本本土市场”,但在沃尔沃的销量版图中,中国市场的占比只有20%左右。
什么概念?对比奔驰的30%、奥迪的36%、宝马的29%,沃尔沃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甚至不如BBA。显然,即便是被吉利控股收入囊中,但沃尔沃依旧没有拿出“中国式”的魄力和诚意出来。
也就是说“并购总监”袁小林,没有解决北欧沃尔沃和中国市场的“地缘问题”,这算是给沃尔沃的国内市场发展埋下了发展隐患。
“我虽然被你们买了,但我保留独立人格”,这是当时谈判的结果。允许沃尔沃保留了很强的话语权,以至于当时吉利控股想要使用沃尔沃的技术,都得需要通过成立合资公司领克的方式,曲线救国。
沃尔沃的技术在收购很多年之内,都无法直给吉利,在外人看来,收购沃尔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没能打通沃尔沃和中国市场的产品、设计以及定价权,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对中国市场、对吉利控股来说,沃尔沃需要交出中国市场的产品决策权和话语权,这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给到吉利控股的建议。
一个月前,丰田交出了中国市场车型的决策权,允许中国工程师参与到设计中去,大众、通用、日产都已经完成了思维上的转变。
对于更多人来说,沃尔沃没有交出中国市场产品的决策权,外界认为,这是其在中国市场难以真正走量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两年,吉利一直都在反哺沃尔沃。
吉利控股全力操刀的ZEEKR 009,将技术图纸一并拱手送给沃尔沃,在业内人士看来,EM90就是009的“更豪华版”。
知情人士透漏,全新的沃尔沃XC70其实就是领克设计,北欧工程师参与的环节并不多了,发动机、混动架构、设计理念,本质上都是源于领克08。
沃尔沃虽然没有交出决策权,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在用吉利的技术,来转型、求生存空间。
在电动化渗透率如此之高的今天,沃尔沃能出手的牌其实不多了,销量下行带来的经营压力,寒流已经传导到了母公司吉利控股上。
目前,沃尔沃的单车销售均价甚至跌破了28万。
5月份沃尔沃店内的终端销售车型均价在27万左右,仅仅高于坦克的26万+,而且从销售量、营业额上来看,坦克这种新兴的中国品牌,在盈利能力、品牌价值上已经追平了沃尔沃。
吉利控股用技术反哺沃尔沃EM90、沃尔沃XC70,本质上是对现有沃尔沃体系支撑力不足的补救。
作为全球副总裁,助力吉利上演“蛇吞象”戏码,吃掉当年老牌豪华品牌沃尔沃,袁小林的确丰功伟绩,但核心的关键是,在如此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的下滑、竞争力的减弱,需要用更强力的铁腕手段拯救。
在多次发布会上,袁小林的策略依旧是坚持自己的“安全至上”原则,但似乎除了安全,沃尔沃解读不出来第二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有安全就够了。
但当下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解读安全,腾势说“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奥迪说“安全从不含糊”,吉利自家的安聪慧也多次在ZEEKR发布会上表示:无论处于哪一种情况,安全既是ZEEKR不妥协的底线,也是最大的豪华。
卖到20多万的车,安全性有几个差的?
领克08、领克900、ZEEKR 7X、ZEEKR 9X,无一不是新时代的沃尔沃,这些和沃尔沃同宗同源的技术,用更好的技术、更出色的安全,正在覆盖沃尔沃的传统优势。
更何况,其它拥有溢价能力的豪华品牌,无一不在打着安全的标签想要说服消费者。
沃尔沃的安全性的确有目共睹,但产品老旧、缺乏新意也是客观事实,中国市场的消费方向这几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袁小林带领的沃尔沃,如果拿不到更多的中国市场话语权和决策权,吉利控股一定会持续性的受到压力。
ZEEKR从美股退市、领克&ZEEKR成立公司、吉利银河成立两年、这些大的变动无一不在说明,新时代的吉利在积极调整,作为被收购的品牌,沃尔沃更需要调整。
沃尔沃其实还有一些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其更需要积极调整战略,持续下行的销量、面对中国市场无法快速高效转型,即便有吉利输送技术和人才,自身研发问题无法打通,还是个不小的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