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在中国市场每年卖出超过170万辆汽车,比它在日本本土的销量还多出40万辆,但这个数字正在下滑。 去年,丰田在华销量同比减少了6.9%,本田更是暴跌30.9%,跌至十年来的最低点。
与此同时,在202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日的追悼仪式上,首相石破茂说了一句“必须将战争的反省和教训铭刻于心”。 这是时隔13年,再有日本首相在“8·15”讲话中直接提及“反省”,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同,但仔细看,他通篇没有提到“侵略”、“殖民”或“加害责任”,更没有“道歉”。
石破茂原本被一些观察者认为是有意修复与邻国关系的“稳健派”,甚至曾考虑遵循过去“逢十发表谈话”的惯例,发表“战后80年谈话”。 不过,在承受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巨大压力后,他最终放弃了发表正式谈话的计划。 这种压力在他6月表示“日本绝不再成侵略国家”后便迅速涌现,自民党元老指责其使用“战败”表述伤害民族尊严,右翼媒体则抨击他秉持“自虐史观”。
所以,他在“8·15”仪式上那番经过精心平衡的表态,更像是一种对内外压力的折中妥协:用“反省”这个词对外释放一点善意,但又迅速将重点转向宣扬日本战后作为“和平国家”的贡献,以此安抚国内保守势力。 这种操作手法并非首创,历届日本政府都倾向于用“为国际和平做贡献”的现时形象,来模糊和淡化历史上“战争加害者”的身份。
在同一天,石破茂还以首相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 靖国神社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被广泛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这一行为无疑削弱了其言辞中本就微弱的“反省”意味,被视为对历史正义和亚洲战争受害国人民的公然挑衅。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并非始于今日。 从1995年“村山谈话”明确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到2015年“安倍谈话”暧昧地提出“下一代不必背负谢罪宿命”,其官方表态的反思色彩一直在淡化。 近年来,日本政府仅笼统声称“继承历届内阁立场”,却在实际表述中大量使用“那场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中性词汇,刻意回避“侵略”本质。
这种历史认知的退步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密切相关。 右翼势力长期鼓吹“自虐史观”和“殖民有功论”,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罪行,甚至妄称东京审判是“胜者的不公正审判”。 他们通过网络、出版物和政治游说持续影响社会舆论,导致日本年轻一代对侵略历史普遍缺乏了解,更多接受的是日本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叙事。
“道歉疲劳症”也是右翼常用的话术,他们宣称日本“已经道歉够了”,却从未思考过受害国人民是否感受到了足够的诚意。 其深层动机,是想摆脱“战败国”标签的身份焦虑,实现其所谓的“正常国家”诉求。 但这种拒绝彻底反省、反而试图美化历史的行为,恰恰成为其赢得邻国信任、真正走向正常的最大障碍。
经济因素始终是悬在日本政府头上的现实考量。 中国是日本至关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日本汽车产业在华拥有巨额利益,但近年销量下滑警示其市场地位并非不可动摇。 其他跨国车企同样面临挑战,大众集团2024年在华销量也下降了9.5%。 这背后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的缓慢步伐,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8%,远低于自主品牌的71.3%。
一些日本企业似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丰田正在推行“更彻底的本土化”,不仅将重要研发中心更名并转移到中国,还让中国技术人员担任车型开发的首席工程师,甚至在燃油车上接入中国科技公司的智能生态。 这些市场行为背后的逻辑很现实:要吃饭,就要尊重市场的规则和用户的情感。
日方并非不明白中方的诉求。 在2024年12月的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明确表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并强调“值此战后80年的重要节点,日本又一次面临历史之问、道义之问。 ” 日方外相则回应称继续秉持“村山谈话”立场,表达“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关键始终在于行动,而非言辞。 如果石破茂的首相任期内,其行动最终被解读为在历史问题上“明哲保身”的平衡术,甚至是一种对右翼势力的妥协,那么其话语的力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都在看,日本能否拿出超越短期政治计算的勇气,作出清晰、负责任且能被受害国接受的历史表态。 这关乎信任,也关乎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