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能参数:互联网思维的「饱和式攻击」
小米SU7的纸面数据像是雷军给汽车行业投下的「参数核弹」:
双电机四驱版爆发出673马力,2.78秒破百,比保时捷Taycan Turbo S更快
800V碳化硅平台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20km,电压平台比小鹏G6高50V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让扭转刚度达41000N·m/deg,比特斯拉Model 3高15%
但这些数据背后是典型的互联网逻辑——用「硬件堆料+软件优化」快速建立技术话语权。SU7的底盘调校暴露了跨界玩家的短板:
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硬件拉满,但滤震细腻度落后极氪001十年底盘经验
CDC电磁悬架在运动模式下硬得能感知路面标线颜色,舒适模式又像踩在果冻上
后轮转向让5米车长在窄巷灵活如SU7 Mini,但转向电子味浓得像手游虚拟方向盘
2. 智能生态:米家帝国的「降维打击」
坐进SU7座舱,会误以为这是一台「带轮子的MIUI系统」:
16.1英寸3K中控屏搭载骁龙8295芯片,触控延迟比理想L7低40%
与米家设备无感互联:回家路上空调自动启动,甚至能控制扫地机器人清空尘盒
小爱同学进化出「车控人格」:说「我饿了」自动导航到最近小米食堂,说「困了」开启座椅按摩+白噪音
但生态霸权也有代价:
非小米用户遭歧视:iPhone用户无线CarPlay被折叠到二级菜单
触控按键过多:空调调节等高频操作仍需分神点击屏幕
ADAS算法激进:在复杂路况下像「刚毕业的理工男」——逻辑正确但缺乏人情味
3. 设计哲学:极客的「赛博朋克实用主义」
SU7的设计是数码圈审美对汽车工业的入侵:
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组合,致敬手机全面屏设计理念
主动尾翼展开时投射「XIAOMI」LOGO光影,堪比手机息屏显示
贯穿式LED灯带支持OTA自定义灯语,可编程为「电量不足警告」或「道路救援SOS」
但细节暴露跨界生涩:
内饰用料割裂:中控台用Nappa真皮,门板却是硬塑料+织物混搭
储物空间局促:为追求溜背造型,后备箱放不下标准登机箱
车机交互混乱:驾驶模式选择藏在三级菜单,堪比MIUI早期「功能迷宫」
4. 用户画像:数码教派 vs 传统车迷
SU7的真正价值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重构用户认知:
数码发烧友愿为「手机×车机×家居」三位一体生态支付溢价
参数党沉迷于「2.78秒/800V/8295芯片」的数据暴力美学
反对者将其视为「豪华版老头乐」,嘲讽「小米杂货铺开到公路上」
5. 行业启示:杀死汽车的不是电车,是手机
SU7的颠覆性在于证明:科技公司能用消费电子思维重构汽车——
硬件成本控制:通过手机供应链摊薄三电系统研发费用
软件定义汽车:每月OTA更新让车辆常用常新,传统车企三年改款周期沦为古董
用户运营降维打击:用「米粉节」「盲订权益」等互联网玩法瓦解4S店体系
当传统车企还在纠结「要不要取消实体按键」时,小米已教会用户「汽车应该像手机一样每周更新系统」。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是:未来评价一辆车的好坏,不再看马力或续航,而是看它的「用户日活」和「生态ARPU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