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权威发声:你依赖的“智驾”并非自动驾驶,驾驶人仍是责任人

你是否曾坐在驾驶座上,打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后便放松警惕,甚至刷起手机?公安部的最新回应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这个习惯。7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明确表示,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仍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这一表态为日益流行的智能驾驶技术划清了法律红线。

概念混淆带来安全隐患

公安部的权威表态直指当前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普遍误解。许多车主错误地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认为打开相关功能后车辆便可自主行驶。然而事实是,现有的"智驾"系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驾驶员执行部分动态驾驶任务,最终操控权和人车安全责任仍需由驾驶人承担。

这种认知误区已经导致多起交通事故。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通过"交通言究社"公众号发文列举了多起因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引发的事故案例。分析显示,事故主因正是驾驶人对系统能力的过度信任,在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完全依赖系统操作,最终酿成悲剧。

法律责任不容忽视

王强局长特别强调,"脱手脱眼"驾驶不仅危及生命安全,还可能面临三重法律风险。民事赔偿方面,驾驶人需对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主要责任;行政处罚层面,交管部门可按危险驾驶行为予以处罚;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追责。这意味着,无论车辆搭载多么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一旦发生事故,驾驶人仍将是第一责任人。

今年4月14日公安部发布的警示文章《智慧领航,安全护航》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法律立场。文章明确指出驾驶人滥用辅助驾驶功能的法律后果,呼吁社会各界正确认识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与局限。

智能驾驶发展需要理性认知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安部此次表态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感知能力、决策速度和应对复杂场景方面仍存在局限,尚不具备完全替代人类驾驶的水平。消费者需要清醒认识到,所谓"智驾"更多是减轻驾驶疲劳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工的"黑科技"。

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功能需要注意三点: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双手不离方向盘;视线不离开前方路况,随时准备接管;充分了解车辆辅助功能的边界,不超出其设计运行条件。只有建立这种理性认知,才能真正发挥智能驾驶技术的价值,而非将其变成安全隐患。

随着技术进步,自动驾驶终将成为现实,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每位驾驶人都应记住: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安全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安部的明确表态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引导,只有厘清概念边界,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交通安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