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情的Vespa,这周末又整出大动静9月13号,北京We Show Live舞台,Vespa新款“8号工坊特别版”系列来了个中国首秀。你要说一台小摩托居然能把时光、工业美感、意大利范儿全搅在一起,那场子绝对不冷场。全场氛围那叫一个高级——亮蓝金属色的车子在灯下亮闪闪,像夜空掉下来的星星。在现场数字“8”被搞成悬浮时空钥匙一样,过去未来全都给捏在一把。我就想问问能把卖摩托秀成“穿越剧”,Vespa这操作,是逼着咱们重新定义什么叫“工业浪漫”吗?
说实话,要不是亲眼所见,我今儿还以为摩托新品发布能有啥看头。可这Vespa玩的是文化牌——一个老字号意大利摩托品牌,一台小踏板,偏偏投影上大大一个数字“8”。一脚油门,从二战废墟蹦到北京舞台,历史包袱和潮流逼格,统统拉满。台上那两台Officina 8特别版,蓝金军装一穿,气质直追“钛合金战士”,现场观众忍不住“咔咔”拍照发朋友圈。现场氛围火爆得离谱,各路车友、网红、时尚咖,谁不是奔着那点子老欧洲的格调和混搭来的?不过先别着急鼓掌,咱得看这“工坊蓝”和大礼包,是不是除了好还真能点亮“自由探索”的灵魂?
Vespa 出新系列,不只是卖个车那么简单,这牌子没少玩“老瓶装新酒”的花活。回头扒一扒,8号工坊真有来头。人家不是包包店、不是拉面馆,而是Piaggio(比亚乔)意大利本部当年的“创意鼓捣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实验田”从草图到原型再到量产,一代又一代Vespa,都是这儿出生。人家当年还拿过17项世界记录,那种“比布加迪还能跑”的低调狠劲,也只有8号工坊那波人能干出来。普通人坐在台下,见着那种冷光蓝金属,高级质感没得说,但心里盘算的是“我搬砖一年有戏不?”也有圈内老炮吐槽造型跟以前差不多,不就是上了个金葱蓝配件嘛。正如有位北京大爷念叨,“老Vespa是自家车棚的味道,现在倒像是富二代小皮匠的炫耀品。”玩车归玩车,玩情怀也要讲资本——你买得起才是真感情,买不起那就是自动隔绝,不过这正中Vespa下怀,制造准入门槛,暗暗打造小众圈子的“凌度感”。
看着媒体铺天盖地的吹捧,再看看现场一水的潮人追捧,表面上这场首秀妥妥的“天选爆款”节奏。但冷静一想,热闹背后,暗潮早已汹涌。老Vespa迷盯着新款,私下嘀咕“外表再炫酷,还是老三样,核心没啥变数,小踏板还能翻多大花?”更别说动辄十几万的售价,不是谁都能碰得起。网上随手一搜,满屏“原价老婆,二手自行车”的段子;买摩托变成“身份置换”,有点像咱老哥儿茶馆闲聊“你这车儿,不便宜,是保值么还是保个面?”没错,Vespa主打的生活方式、人文美学,到了当下的消费市场,就像北京深秋的胡同儿,外暖内凉,表面风风火火,底下其实冷静得很。有人吆喝“致敬经典”,也有人冷笑“割韭菜套路”,新老分歧开始对杠。这场风暴的中心,早已不是单纯摩托的世界,而是小众与大众、格调与消费之间的牌桌。
就在大家快要觉得这只是一场套娃式营销时,Vespa杀出一记回旋镖——直接把“日常出行+艺术展演”合体,让台下不少老司机破防。你说等公交太慢,开车又堵,骑Vespa穿梭都市,分分钟塑造一个人设。“自由”、“不妥协”、“玩味人生”等等高频词,从品牌诞生到今天,一直往脑袋里灌。这回8号工坊的特别版,还真不止于泡手机壳、搞车贴那么简单。全套周边礼包,礼包里不光有T恤、背包,连钥匙扣都成了身份标志——分分钟“别人家的生活门票”。不只是致敬历史,更是要一脚踹开平庸。钻石切割轮毂、铝质边条,简直是摩托界的“米其林三星”。你一边怀旧,一边拥抱现代设计,两头押宝,谁不心痒?等圈里大V视频一出,“美到炸裂”“意式浪漫到骨子里”等高能弹幕不断刷屏。可再一细琢磨,这些闪光营销切切实实地提高了门槛——不仅要骑得起,还得玩得起。我不由想起小时候看父辈养鸟、收音机、摩托,跟现在集齐周边的虚荣感啥区别?大家不过都想有点专属于自己的腔调、圈子小天地。Vespa这波又是精准用情怀引爆了小镇做题家和老城新贵的软肋。
首秀虽热闹,但风头一过,暗涌又起。毕竟真正去掏腰包的,还是那一撮不差钱、爱折腾的“圈内人”。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大危机暗藏其中。摩托作为交通工具本就是“边缘贵族”,内燃机时代从辉煌到落幕,新能源呼之欲出,如今的Vespa“意式复古”不过是老派浪漫的绝地反击。政策收紧、限行、噪音管控,道路上能不能体面的“骑士穿梭”,本身就是赌运气。Vespa推周边礼包、标榜生活方式,是不是因为单卖摩托不容易“养家糊口”,得靠“做内容”圈流量?业内老司机说得更直白这是文创还是摩托?买的是车,穿周边T恤成了标配,笑的到底是谁?普通老百姓也很茫然一台踏板,卖情怀还是卖性能?把logo做成周边,大众能共情吗?再者,圈层感太强也容易被喷是“装X利器”,天天干“飘在天上的嘴上社交”,看似圈子亲密,实则越来越排外。买也好,不买也罢,和解遥遥无期。新老文化隔阂加深,大众消费者和品牌间的距离,一下子拉成“银河裂缝”。
说真心话,咱不是Vespa的黑粉,更不是捧杀。站在反方瞧,Vespa大秀特秀“工业美学自由精神”,但你不觉得有点“自HIGH自美”了吗?摩托车嘛,本来就是来跑街的,现在倒像成了“少数人的浪漫打卡地”。你说打包礼包、定制服装、钥匙扣,外加一堆回忆杀,这不活脱脱是“仪式感过剩综合征”嘛。正话反说Vespa你可真行,把摩托卖成艺术品,给消费者套一层层故事皮——有这一套,谁还要骑车奔生活?都尬舞尬到品牌发布会上了。再说啥自由情怀、致敬经典,这年头大家都在为房贷车贷奋斗,各种“仪式感消费”没点“腰包厚度”,您别说追求生活美学,连进场机会都摸不着。你要说这玩意真有灵魂,那我只能说“你说有就有,我认了。”大家都喜欢有梦,但兜里只要露风,梦的质感立马打五折。
说了一圈小摩托,也不藏着掖着了。真心问一句你觉得Vespa“致敬经典”到底是有情怀还是会割韭菜?是炫耀小众生活方式,还是圈钱玩文创?你看重的是性能、格调,还是能不能和生活较劲?不嫌贵,咱都能追风;嫌贵,那就随缘拥抱家门口的二八大杠。你,买单还是围观?评论区捞起来,能不能给点不一样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