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工位上喝咖啡,想着要不要换车。突然看了眼屏幕,新闻推送:大众德国两个电动车工厂减产,原因是需求差得有点让人意外。好像去年还是销量火爆的样子,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疲软了?厂区里那个修理工的嘴角还带点苦笑:去年订单多得都不行,今年突然就冷下来了。这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其实也没心思那么深究,但这事儿真能反映行业的一个微妙变化——要不就是a股上那几个电气化概念炒得太火,大家的期待值太高,忽然发现真需求没那么强烈。你说,消费者真会因为一块电池多几百块钱就放弃一台车?还是说,可能其实大家对这些新车还没买账?我推测,大众这个变数明显比预期大,毕竟他们在做谋定后动。
咱们都懂,造车这玩意儿跟做点小生意不一样,不光是研发出个车那么简单。供应链、芯片、模具、软件,串里套串,像拼乐高一样。你要真想把一堆零件都搞明白,感觉要比组装一艘航母还复杂。而且,车厂一旦跑偏,推倒重来就是天方夜谭。就说那个高压电池吧,生产线设计得像个超级复杂的流水线,有很多需要精密校准的步骤。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用那种估算——这年头一台电动车的成本大概在8-12万块(样本有限,体感),再加上市场调节,利润还划得来吗?但如果市场需求骤减,价格合理压低,收益就变得好像悬在半空。你说,为什么大众会觉得需求疲软?他们其实早就有点预感——去年火爆的那个Q4 e-tron,销售区域集中在欧洲和中国某几个城市,不代表全部市场。一线销售有人嘀咕:客户更偏爱价格便宜的燃油车,电动车还不够‘成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一波电动潮到底是刚刚兴起,还是虚火?我其实一直觉得,很多人谈电动车,都像是:看着涨得快,感觉撬动了未来市场的杠杆。但实际买车的人呢?大多还在观望。想想我身边的朋友,谁真会为了环保多花几万块?绝大部分还是被低油耗、低维修费的吸引,非真追求新鲜感——这一点,似乎是市场还没完全搏上去的原因。
有个点我一直没细想过:那需求疲软是不是还跟整体经济大环境有关?去年疫情逐步缓解,消费意愿升了,但今年若经济增长放缓,大家的钱包都紧。我就好奇,汽车制造商是不是对未来的判断也太过乐观?市场需求像坐火箭忽然变成了平平淡淡。你说,这是不是也归咎于我们对这些所谓新技术的期待值太高了?这个问题还得进一步验证。
刚才我还看了个表,估算一下,若生产线暂停一周,损失的直接收益起码在几百万到上千万之间(…这只是粗略心算,估计不准)。如果拖得更久,可能影响后续订单排期。实际上,从供应链角度看,很多零件都得提前几个月订制,突然的停产会让上游厂商也受到影响。
我在同行的群里看到一个评论,这波波需求冷淡,真得反应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一直都觉得,厂商喜欢把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好像市场火得不得了,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就像那个销售朋友曾说:客户其实挺犹豫的,买车还得算算账,电动毕竟还没到大众化。这让我怀疑,需求变差真是市场的天意还是一种心理预期的表现。
说到这,主动跳回来,以我多年来的观察,很多创新产品在刚上市时极具吸引力,但被市场冷静下来之后,很多时候都在等待价格下调或政策刺激。这可能是为什么需求会出现骤然疲软——就像你买一堆准备票的材料,股票没涨,心情就会变差。
有趣的是,汽车这门行业,研发投入很大,但新鲜感不一定就等于客人买单。我怀疑,很多想得太远的创新其实还没被市场真正认可,尤其是电动车。消费者还在适应,接受度没那么快。老实说,搞电动车比我想象中的要难得多。你问我为什么?我觉得像是搬家,从一堆旧物转向新屋,不仅得适应新空间,还要换惯。
这段先按下不表,接着讲点觉得比较实际的。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大众这种减产暂停,其实也是一种策略。不少车企就像开车开到一半,突然踩刹车,把灯调暗,试图给需求降温。为什么?你想,没有需求支撑的价格竞争根本打不起来。这是不是也是制造商在调控供需平衡的一种手段?我不敢说太绝对,但这倒让我更想知道,未来会不会再走回价格战老路。
我还琢磨,像大众这种大公司,沉淀了那么多技术,研发看似占优势,其实很多技术——尤其是电池、驱动这些核心东西——都像盘中餐,供应链上左右摇摆。你看,一块电池的核心原料氢氧化铝,供应商多多少少都在侃价。而且,哪个环节出了差错,生产线就得休息。你说,这行业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脆弱的?像个细线悬空,不稳。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也暗暗猜测,未来需求其实还是会慢慢复苏,但比起去年高潮,可能会更理性点。只谁知道行业大环境几时变?我是不是太乐观了点,还是说这些需求疲软其实就是大家心里藏着的一个泡沫?我还真不敢这么猜。
回头看这需求调整,感觉像是人和机器的合作:人是需求的驱动,机器要回应。但如果需求像变了个心情一样,这场戏还好看吗?或者,是不是市场本来就没有那么疯狂,只是我们被新闻带偏了点?就像你对着一杯茶,盯着那些泡泡看的时间太长——它们其实很快就散了。
对了,有个问题也在我脑海里翻腾:如果需求一直疲软,车企会怎么调节?缩减产能?等价钱再上升?还是偷偷转向别的市场?这些任何行情,一个人也猜不到:也许他们在等待第二波政策刺激,或者市场自我调节就像那会变天的风一样,不知道几时会停。
讲到底,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再复杂的东西都得流水线运转,一环扣一环。不然,压力堆到一定程度,连产业链也能崩盘。这让我想到,车厂一面减产暂停,一面还得盯着供应商的库存数,从而避免供货断档。这股微妙的拉锯战是不是某种行业的常态?还是只是在短期调整?
我记得有个开发人员说过,车厂的研发,就像造桥,有时候要等材料到齐,才能架起一座坚实的桥。他们要在成本和风险里不断平衡。现在看需求不振,难怪厂里那些未来车的项目不少暂停了,大家都知道,你不能硬背着需求去拼命造。
说到这里,回想起一件事:我曾见过一台车,工程师用胶带粘补保险杠,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为节约时间。其实很多生产环节都像这样的小应急措施。需求差,意味着生产线空闲,就像我家里用剩饭剩菜,随手乱扔,也不见得就省事。
有个疑问:如果未来市场真冷清下来,车企会不会彻底转变思路?比如转投资在虚拟汽车或者共享出行?我倒是觉得,这些未来方向不全是泡沫,更像是新风口,只是还没有成熟。反正我自己就搞不清楚:需求疲软,是周期性还是根本还没到真正的转折点。
这几年,行业的变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无论怎么能源革命,车的本质其实还是人和人之间需求的满足。你说,如果没人买车,这场科技狂欢还能持续多久?我猜——还真得看,那些小细节,比如最近那个朋友说的想省点油,但又不想麻烦——其实才是行业的病根。
这件事,我还要多观察几天。毕竟,一台车,是不是好用,远比那些忽悠人的科技圈话题重要得多。
(这段又忽然觉得自问自答怪奇的,但反正留点悬念在心里。不知道你会不会也有点类似的想法?)
未来的需求,又会怎么跳水或攀升呢?也没人能给个明确答案。只希望下一秒,能在某个细节看到点火苗——比如市场上突然多了几个喜欢电动车的老司机。也许,下次我再碰见那修理工,他会说前阵子好像多了点人要换电池,需求还在,那得继续看。这就够了吧。
只是,别让我一个人站在风口,看风起云涌,忽然就觉得,好像全行业都像我家厨房的电炉,时冷时热,暖和了又降下来,惴惴不安的。
全部评论 (0)